天汉之国 第229节(1/5)
“事在人为啊——”王宵猎抬起头,看见东方一轮太阳正探出头来。
出城门不远,离开了警戒区,路两边挤满了送行的百姓。这些人大多来自河北、河东,因为战乱南逃,到了新野附近安下家来。经过多少苦难,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家乡。今天见到军队正式开始北伐,无不心情激动,挤在路边为军队送行。有的人难按捺心情,不由自主哭了起来。
在他们的身后,是运送物资的民工队伍。按县按里为排队,到了给自己分派的军队就跟上去。这支队伍非常庞大,一眼望不到边。
看了一会,王宵猎问汪若海:“一路上如何行军,都安排好了吗?”
汪若海道:“安排好了。这次北伐,比不得其他几次作战。军队北上,不赶走敌虏,恢复中原,怕是不好回来。要运送的物资不是小数目。征集的民夫,按一兵三民征集。襄阳和邓州南边的民夫,把物资运到南阳县后赶回。其他地方的,一部分用大车向方城去,一部分用驮畜,甚至用人力,跟部队一起过鲁山关。这些人在宝丰集结,分批返回家乡,他们的工作由汝州民夫接替。”
王宵猎点头:“是啊,不获得最后的胜利,军队不好回来了。一兵三民,行路应该够了,打起仗来只怕还是不够。我们不能学金人,一打仗就强征签军,而是要早做布置。基本的原则,民夫运输物资可以充抵徭役,而且是做一天民夫当一天半徭役。服役的人数不足,则出钱和雇。在前线地区,参战的民夫要有特殊的政策。比士卒差一些,但比后方的强一些。如果死于战乱,应该比照战死的将士处理。汝州的百姓应该是支撑不起这么多军队的,要提前从唐州、蔡州等地招人过去。”
汪若海道:“节帅安心,我自会安排。”
王宵猎道:“打仗比不得平时。生活会更加困难,会死人,这都避免不了。要及时有政策出来,告知百姓,也要让将士知晓。人民能够理解,并且积极参与战争,支持军队,才是正常的。我们的军队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不是一句口号,喊喊就好了。而是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明确地表现出这一点。要让人民明白,这支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为了人民而参与战争。”
汪若海道:“此话节帅说过多次,我知晓了。”
王宵猎转头看着汪若海。道:“真明白了?”
汪若海被王宵猎看得心里有些发慌。想了想道:“真明白了。”
王宵猎看着行进的军队,道:“我看你还是没有明白。其实岂止是你,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明白这一点的人只怕不多。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经常有人用这句话说人民支持的重要性。但是却很少人有能够讲明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什么是得道。参议,你要明白这句话,必须从得道上去想。军队与人民站在一起,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人民的支持,而是因为这本就是道本身。”
汪若海点头。只是不明白,王宵猎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王宵猎道:“我说军队自有一股气。这股气在,这支军队就战无不胜。这股气泄了,什么样的毛病都会出来。要说明这股气,从选兵、枪械、训练等等方面,都有道理。但这股气,并不是简单的选兵、枪械、训练等等能够说明白的。很多人,觉得自己了解了选兵、枪械等等,就觉得自己熟悉军队了。其实这远远不够。参议,这一路上我们多看看,多想想,你要真地明白军队为什么要与人民在一起,怎么与人民在一起才行。这一点,决定了我们这支军队的命运,决定了国家的命运。”
汪若海拱手称是。
说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很多人就觉得自己知道了,多说就是废话。实际上哪里那么简单?军队为什么要是人民的军队?怎样才是人民的军队?能把这些说清楚的人,世间就很少见了。
很多人觉得,自己对新中国的建立很熟悉,对于人民军队很熟悉。其实哪里那么容易。说到建设军队,就学着要有政委。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就要土改。这样怎么可以呢?不可以的。
从后世来的人,有一个观点与古人有明显的区别。后人明确地知道,人类文明是向前发展的,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富裕的。而很多古人认为,世界是一成不变的,后世的人只是对前人的重复。这个对世界看法的不同,会带来许多不同。
知道世界是发展的,就会明白,后世的很多做法,在这个时代行不通。比如土改,要让耕者有其田,要打倒地主。现在这个时代,人口只有
出城门不远,离开了警戒区,路两边挤满了送行的百姓。这些人大多来自河北、河东,因为战乱南逃,到了新野附近安下家来。经过多少苦难,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家乡。今天见到军队正式开始北伐,无不心情激动,挤在路边为军队送行。有的人难按捺心情,不由自主哭了起来。
在他们的身后,是运送物资的民工队伍。按县按里为排队,到了给自己分派的军队就跟上去。这支队伍非常庞大,一眼望不到边。
看了一会,王宵猎问汪若海:“一路上如何行军,都安排好了吗?”
汪若海道:“安排好了。这次北伐,比不得其他几次作战。军队北上,不赶走敌虏,恢复中原,怕是不好回来。要运送的物资不是小数目。征集的民夫,按一兵三民征集。襄阳和邓州南边的民夫,把物资运到南阳县后赶回。其他地方的,一部分用大车向方城去,一部分用驮畜,甚至用人力,跟部队一起过鲁山关。这些人在宝丰集结,分批返回家乡,他们的工作由汝州民夫接替。”
王宵猎点头:“是啊,不获得最后的胜利,军队不好回来了。一兵三民,行路应该够了,打起仗来只怕还是不够。我们不能学金人,一打仗就强征签军,而是要早做布置。基本的原则,民夫运输物资可以充抵徭役,而且是做一天民夫当一天半徭役。服役的人数不足,则出钱和雇。在前线地区,参战的民夫要有特殊的政策。比士卒差一些,但比后方的强一些。如果死于战乱,应该比照战死的将士处理。汝州的百姓应该是支撑不起这么多军队的,要提前从唐州、蔡州等地招人过去。”
汪若海道:“节帅安心,我自会安排。”
王宵猎道:“打仗比不得平时。生活会更加困难,会死人,这都避免不了。要及时有政策出来,告知百姓,也要让将士知晓。人民能够理解,并且积极参与战争,支持军队,才是正常的。我们的军队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不是一句口号,喊喊就好了。而是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明确地表现出这一点。要让人民明白,这支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为了人民而参与战争。”
汪若海道:“此话节帅说过多次,我知晓了。”
王宵猎转头看着汪若海。道:“真明白了?”
汪若海被王宵猎看得心里有些发慌。想了想道:“真明白了。”
王宵猎看着行进的军队,道:“我看你还是没有明白。其实岂止是你,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明白这一点的人只怕不多。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经常有人用这句话说人民支持的重要性。但是却很少人有能够讲明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什么是得道。参议,你要明白这句话,必须从得道上去想。军队与人民站在一起,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人民的支持,而是因为这本就是道本身。”
汪若海点头。只是不明白,王宵猎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王宵猎道:“我说军队自有一股气。这股气在,这支军队就战无不胜。这股气泄了,什么样的毛病都会出来。要说明这股气,从选兵、枪械、训练等等方面,都有道理。但这股气,并不是简单的选兵、枪械、训练等等能够说明白的。很多人,觉得自己了解了选兵、枪械等等,就觉得自己熟悉军队了。其实这远远不够。参议,这一路上我们多看看,多想想,你要真地明白军队为什么要与人民在一起,怎么与人民在一起才行。这一点,决定了我们这支军队的命运,决定了国家的命运。”
汪若海拱手称是。
说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很多人就觉得自己知道了,多说就是废话。实际上哪里那么简单?军队为什么要是人民的军队?怎样才是人民的军队?能把这些说清楚的人,世间就很少见了。
很多人觉得,自己对新中国的建立很熟悉,对于人民军队很熟悉。其实哪里那么容易。说到建设军队,就学着要有政委。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就要土改。这样怎么可以呢?不可以的。
从后世来的人,有一个观点与古人有明显的区别。后人明确地知道,人类文明是向前发展的,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富裕的。而很多古人认为,世界是一成不变的,后世的人只是对前人的重复。这个对世界看法的不同,会带来许多不同。
知道世界是发展的,就会明白,后世的很多做法,在这个时代行不通。比如土改,要让耕者有其田,要打倒地主。现在这个时代,人口只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