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32节(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说朝中没一个好人这种话,杨廷和倒并不觉得多可怕:危言耸听的事,他见得多了。

      新君在百官之前第一次公开议论国事就是这句话,而且点到了查账,有些人内心却不免惴惴不安。

      他们毕竟不像杨廷和几人与皇帝已经打过几回交道了,对于皇帝的印象还浅。

      朱厚熜示意了一下张佐:“朕做了个统计。这段时间你们的奏疏里,朕让人把你们说得多的词都摘录了下来,张佐,念给大家听听。”

      “奴婢遵旨。”张佐打开了手上的一张纸,走上前朗声说道:“奉陛下旨意,摘录群臣奏疏辞句,计数如下:”

      “……小人,计九十三次。”

      “党附,计八十八次。”

      “助逆,计七十九次。”

      “蒙蔽,计七十四次。”

      “江彬,计六十八次。”

      “权奸,计六十一次……”

      张佐就这样脆生生地念出群臣奏疏中的高频词汇,听的人没见识过这样的表现手法,一时都有点懵了。

      这些只是高频词汇,但他们对朝堂都是有了解的。从某些词出现的频率,那自然指向三大重要的话题:朝臣争斗、宸濠之乱、宦官乱政。

      没听王琼和梁储也出现在了高频词汇里?

      等张佐念完,朱厚熜指了指一旁那么多奏疏:“四位阁臣,六部尚书及堂官,内臣显宦……被各人指名道姓弹劾的几乎全囊括在内。在你们口中,个个论罪当诛。朕四天来看的奏疏,七成都是清除奸佞、党同伐异、人事纷争,二成是具体国事,这国事当中也只有寥寥数人拿出了个人方略。朝堂之上,一贯如此吗?”

      没人回话。

      朝堂之上,确实一贯如此,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是在彼此争斗。

      这里是帝国中枢,不同的人在同一个位置上,自然会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

      难道说任人用事不是最大的国事?

      至于说其他国事,那不是一直有成例,也只是先凭个人能耐去出言建策,定下了方向和督办之人,让下面的人去办不就行了吗?

      何况此时是拨乱反正的时机,新君继位,本就会经历这样的风雨。

      现在,人人都在揣摩着皇帝说这话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都起来吧。”朱厚熜看着谢恩起身的他们,“朕小时候在安陆听到乡民议论,说当官的啊,拉出来排成一排,全砍了或许有冤枉,隔一个砍掉一个就几乎都是罪有应得。杨阁老,对此言论,你怎么看?”

      杨廷和被点了名,不得不站出来对皇帝突然说这些话进行驳斥:“此等愚民无知言论,陛下何须记在心上?”

      “愚民?无知?”朱厚熜冷笑了一声,“那么朝臣们多年苦学,总不算愚民、无知了吧?在尔等奏疏中,我大明百官确实绝大部分都有罪啊,这不正说明了百姓见解之正确?”

      “陛下,百官有罪无罪,有司自当依律核查。”杨廷和当然是知道朱厚熜话里陷阱的,他也有答复,“兼听则明,还望陛下以国事为要,审慎处置。”

      朱厚熜点了点头:“如何审慎处置?”

      “当如陛下登极诏书所言,先清除奸佞、裁撤冒滥;再远离小人,临朝圣裁。劝学开科,任用贤臣;广开言路,澄清吏治;薄徭轻赋,施行仁政;君臣相佐,再致中兴。”

      不论朱厚熜曾如何评价“弘治中兴”,杨廷和的思路是不会变的。

      他现在说的,也代表大多数文臣的利益。

      总而言之,不要折腾,让他们这些“贤臣”来代为牧天下。要亲自和贤臣们打交道,听贤臣的建议治理天下,不要被小人撺掇着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全是老套路,多少年以前尧舜圣君在位时就是这么干的,君臣穷尽一生的目标也只不过是回到过去传说中的时代。

      朱厚熜轻叹了一口气:“这朝会若是一直如此说些虚的,那么以后不开也罢。”

      杨廷和大惊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