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73节(3/3)
msp; 他杨廷和再操心又有什么用?少年人,终归是需要经历一些挫折才懂得的,何必每次都要由他杨廷和来做这个恶人?
就跟他无法轻易教会儿子很多东西一样。
毛纪看着蒋冕,眼神没什么特别地问:“敬之,你怎么看?”
蒋冕淡淡地说道:“既是请谥,拟票发往礼部再议即可。”
程序上一点问题都没有,最终呈到皇帝面前裁定的方案,必定是礼部呈奏的。
“这道疏又有请修《大明忠佞鉴》一事,史笔如铁盖棺定论,谁忠谁奸我等如何审处?”
蒋冕尊重地问杨廷和:“阁老,依您之见,这卷书当不当修?何人来修?”
内阁如果觉得可行,拟票之时就要提出具体办理的方案了。
这样意义重大的一本书,自然是翰林院来修,但谁来主持才堪称公正呢?
另外,主持之人挂个名、将来负责审定即可,平常可以另有其他差遣。但专门编修之人,虽有一份荣誉,今后数年却要困在这件事里。
杨廷和看了看他沉默了一下,还是发表了意见:“陛下既劝留,吾愿主持其事。犬子薄有才名、实务不精,修史却正合适。张孚敬博览群书、见闻超群、笔锋切直,也可共襄盛事。其余等人,翰林院推选即可。”
毛纪呆了呆,着急地挽留:“阁老,国事繁重,您当真要急流勇退?”
以他的资历名望,如果站出来揽下这桩事,皇帝还真可能允许了他。
那本书编得怎么样、杨廷和父子会不会塞私货一点都不重要,难道皇帝还真的通过这本书来学习怎么辨别臣下忠奸?
但杨廷和从此就真的有了一个借口慢慢淡化影响力,而皇帝自然是乐见其成。
到时过渡完成,第二次、第三次请辞也可以走完程序,杨廷和隐退修史、“著书立说”,正合适。
但几日之间,内阁难道就实质上只剩下两人?
这哪里是皇帝吃了个闷亏,这是两败俱伤啊!
毛纪心虚。
不过……让张孚敬这个探花郎直接去参与修史?
蒋冕、毛纪想着张孚敬的那篇策论,很快理解了杨廷和的用意。
就跟他无法轻易教会儿子很多东西一样。
毛纪看着蒋冕,眼神没什么特别地问:“敬之,你怎么看?”
蒋冕淡淡地说道:“既是请谥,拟票发往礼部再议即可。”
程序上一点问题都没有,最终呈到皇帝面前裁定的方案,必定是礼部呈奏的。
“这道疏又有请修《大明忠佞鉴》一事,史笔如铁盖棺定论,谁忠谁奸我等如何审处?”
蒋冕尊重地问杨廷和:“阁老,依您之见,这卷书当不当修?何人来修?”
内阁如果觉得可行,拟票之时就要提出具体办理的方案了。
这样意义重大的一本书,自然是翰林院来修,但谁来主持才堪称公正呢?
另外,主持之人挂个名、将来负责审定即可,平常可以另有其他差遣。但专门编修之人,虽有一份荣誉,今后数年却要困在这件事里。
杨廷和看了看他沉默了一下,还是发表了意见:“陛下既劝留,吾愿主持其事。犬子薄有才名、实务不精,修史却正合适。张孚敬博览群书、见闻超群、笔锋切直,也可共襄盛事。其余等人,翰林院推选即可。”
毛纪呆了呆,着急地挽留:“阁老,国事繁重,您当真要急流勇退?”
以他的资历名望,如果站出来揽下这桩事,皇帝还真可能允许了他。
那本书编得怎么样、杨廷和父子会不会塞私货一点都不重要,难道皇帝还真的通过这本书来学习怎么辨别臣下忠奸?
但杨廷和从此就真的有了一个借口慢慢淡化影响力,而皇帝自然是乐见其成。
到时过渡完成,第二次、第三次请辞也可以走完程序,杨廷和隐退修史、“著书立说”,正合适。
但几日之间,内阁难道就实质上只剩下两人?
这哪里是皇帝吃了个闷亏,这是两败俱伤啊!
毛纪心虚。
不过……让张孚敬这个探花郎直接去参与修史?
蒋冕、毛纪想着张孚敬的那篇策论,很快理解了杨廷和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