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109节(2/3)
记在心。”
“领命办差,分内之事。”王佐并不拿捏架势,“抚台提审诸罪臣所得,也让我省力不少,这才得以提前返京复命。”
张孚敬眼神锐利:“恐怕两广生变后,京中之人已自不安。”
王佐不以为意地笑着:“按图索骥,此番只为取证而来。犯了事的,自然一个都跑不了。”
张孚敬露出忧色:“这点罪状,恐不足平民间物议,反令陛下难以自处。”
“那是自然。”王佐感叹不已地看着这个聪明人,“多攒一个是一个。抚台且安心经略广东,某在京城等着听抚台的好消息。”
说罢拱手行礼,率着张镗纵马北去。
五百锦衣卫南下,北返者就只三百人了。
到了大部队跟前,看着那个还没长大的孩子,他开口问道:“叫什么名字?”
“袁红瑁!”
王佐点了点头:“你爹袁大郎是好样的,敢于应募成为乡勇。你袁家族老也都不错,推让你过继到袁耀名下得这荫职。既然有这际遇,到了北京先去好好学!”
“小子必定好好学。”
王佐心里只想着陆炳和严世蕃那两小子又多一个伴,回京的锦衣卫们看着这个袁红瑁,只感觉又是一个因为陛下恩典而改变了命运的人。
初入锦衣卫,就是北镇抚使亲自带着培养的。
而谁都不知道,原本生于东莞的袁红瑁并不会有这个被改变的命运。等他长大他会成为木匠谋生,多年后他有了一个孙子,名叫袁崇焕。
但现在,历史已经在拐弯。
……
“黄编修,你那《论海策》还是写的吏治?”
左顺门旁的史馆中,黄佐刚一进门就又受到同僚的调侃。
“我才疏学浅,也就是在吏治上有些浅见……”黄佐低调地客套一下,就来到自己桌前继续翻阅本朝已经修好的实录。
这是按照时间顺序,以一月为一卷,记录当时大事的史料。
修撰《大明忠佞鉴》的工作正式开始了,黄佐有了自己忙碌的事。
他现在开心多了,同时非常感激张孚敬。
在“连克”两个朝廷重臣之后,头铁跟他黄佐继续来往的张孚敬不仅没遇到厄运,反而一飞冲天已成封疆大员。
所以史馆中的同僚现在对他也不像之前避而远之了,反而时常借最近满京热议的《论海策》一事调侃他。
但黄佐可没那种锐气,听说张孚敬亲手杀了广东按察使时,他的嘴巴张大了很久。
那是满脸笑容和蔼可亲的张孚敬?
写《论海策》也是交差的性质。这回陛下虽然没有下任务说人人都得献策,但新任掌院还是要求翰林院人人都写:如果有谁因此得到了拔擢,那多少也得承他这个新的翰林院掌院一份恩情啊。
那种好运黄佐是不想的,他现在只愿把这编修的差事办好。
一飞冲天羡慕不来,黄佐也知道自己没那种能力去胜任。
等石阁老开完国策会议回来顺路巡视一下编修进度时,黄佐不想先出纰漏。
专心翻着实录,从中查询着自己被分派的蓝玉这一卷中官修实录里的记载,不知不觉就等到了石珤过来。
站过去一起问好之后,石珤看了看他,神情复杂地说道:“黄才伯,你把已经翻阅摘录的部分交给费修撰吧。”
费懋中愕然看着黄佐,只见他有些不知所措:“阁老,可是下官之前呈报内容有何纰漏?”
“不是,你跟费修撰交接好了就去吏部吧,领了告身去广东赴任。”石珤微笑了一下,“献策有功,迁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分守岭南道。恭喜了,黄参议。”
这一下,史馆中其他的翰林院清流们眼里的羡慕简直都要溢出来了。
新君的第一科天子门生,就是这么离谱吗?
&emsp
“领命办差,分内之事。”王佐并不拿捏架势,“抚台提审诸罪臣所得,也让我省力不少,这才得以提前返京复命。”
张孚敬眼神锐利:“恐怕两广生变后,京中之人已自不安。”
王佐不以为意地笑着:“按图索骥,此番只为取证而来。犯了事的,自然一个都跑不了。”
张孚敬露出忧色:“这点罪状,恐不足平民间物议,反令陛下难以自处。”
“那是自然。”王佐感叹不已地看着这个聪明人,“多攒一个是一个。抚台且安心经略广东,某在京城等着听抚台的好消息。”
说罢拱手行礼,率着张镗纵马北去。
五百锦衣卫南下,北返者就只三百人了。
到了大部队跟前,看着那个还没长大的孩子,他开口问道:“叫什么名字?”
“袁红瑁!”
王佐点了点头:“你爹袁大郎是好样的,敢于应募成为乡勇。你袁家族老也都不错,推让你过继到袁耀名下得这荫职。既然有这际遇,到了北京先去好好学!”
“小子必定好好学。”
王佐心里只想着陆炳和严世蕃那两小子又多一个伴,回京的锦衣卫们看着这个袁红瑁,只感觉又是一个因为陛下恩典而改变了命运的人。
初入锦衣卫,就是北镇抚使亲自带着培养的。
而谁都不知道,原本生于东莞的袁红瑁并不会有这个被改变的命运。等他长大他会成为木匠谋生,多年后他有了一个孙子,名叫袁崇焕。
但现在,历史已经在拐弯。
……
“黄编修,你那《论海策》还是写的吏治?”
左顺门旁的史馆中,黄佐刚一进门就又受到同僚的调侃。
“我才疏学浅,也就是在吏治上有些浅见……”黄佐低调地客套一下,就来到自己桌前继续翻阅本朝已经修好的实录。
这是按照时间顺序,以一月为一卷,记录当时大事的史料。
修撰《大明忠佞鉴》的工作正式开始了,黄佐有了自己忙碌的事。
他现在开心多了,同时非常感激张孚敬。
在“连克”两个朝廷重臣之后,头铁跟他黄佐继续来往的张孚敬不仅没遇到厄运,反而一飞冲天已成封疆大员。
所以史馆中的同僚现在对他也不像之前避而远之了,反而时常借最近满京热议的《论海策》一事调侃他。
但黄佐可没那种锐气,听说张孚敬亲手杀了广东按察使时,他的嘴巴张大了很久。
那是满脸笑容和蔼可亲的张孚敬?
写《论海策》也是交差的性质。这回陛下虽然没有下任务说人人都得献策,但新任掌院还是要求翰林院人人都写:如果有谁因此得到了拔擢,那多少也得承他这个新的翰林院掌院一份恩情啊。
那种好运黄佐是不想的,他现在只愿把这编修的差事办好。
一飞冲天羡慕不来,黄佐也知道自己没那种能力去胜任。
等石阁老开完国策会议回来顺路巡视一下编修进度时,黄佐不想先出纰漏。
专心翻着实录,从中查询着自己被分派的蓝玉这一卷中官修实录里的记载,不知不觉就等到了石珤过来。
站过去一起问好之后,石珤看了看他,神情复杂地说道:“黄才伯,你把已经翻阅摘录的部分交给费修撰吧。”
费懋中愕然看着黄佐,只见他有些不知所措:“阁老,可是下官之前呈报内容有何纰漏?”
“不是,你跟费修撰交接好了就去吏部吧,领了告身去广东赴任。”石珤微笑了一下,“献策有功,迁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分守岭南道。恭喜了,黄参议。”
这一下,史馆中其他的翰林院清流们眼里的羡慕简直都要溢出来了。
新君的第一科天子门生,就是这么离谱吗?
&ems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