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116节(3/4)
因为脾气差才屡次触犯上官?”
“我脾气确实差。”桂萼嘴角的一丝微笑藏在胡子里,眼睛里露出一些狡黠。
三个人就这么暂时僵持在这,张子麟并不知道他安排下来的一个查案分支,现在竟是历史上的两个内阁大臣和一个封疆大吏暂时打着排位升级。
目前的三人都还比较菜。
还是朱纨先开了口:“子实兄,后学末进奉督台之命来到镇江,第一件事便是督办剿匪。数日访查下,长江水匪多涉私盐。不用细思,江南上下恐瓜蔓牵连,出淤泥而不染者少。我观子实兄脾气,不似前辈们所言和光同尘之辈,可是因此屡次触犯上官?”
桂萼收敛了一点眼里的狡黠,但还是带着警惕审视着朱纨。
“子实兄恐不知晓,我本苏州府人。家父昔年是景宁县教谕,便因同僚构陷被罢官,其后更是百般迫害。家兄不忿怒而袭官,我出生三日便因作乱牵连举家入狱。”
朱纨平淡地说出这些,连翟銮都不由得看了看他。
桂萼沉默了下来,凝重地看着他。
朱纨行礼作揖:“东南杀官,陛下震怒。督台奉命南下,此正澄清东南吏治之机。子实兄一生所学,岂因屡逢小人便退隐山林?助督台破案,督台必举荐子实兄,不再只是小小知县处处受上官挟持刁难。”
“子纯贤弟此生何志?”桂萼突然问。
朱纨平静地说道:“江南勋戚官绅之多,里役杂泛尽归艰难求活之民。天灾人祸,时有流离。弟无大才,唯愿尽心竭力,守土安民。”
桂萼小眼中精光一冒,随后站直了一些,理了理襟袖作揖行礼:“失敬!”
然后才看向翟銮:“郎中大人,陛下虽震怒,这东南之事盘根错杂,督台大人恐难以解开。杀官嘛,这东南每年老死、病死、失足落水而死之官员吏卒还少?我昔年若不是脾气差一点,恐怕也早就死了。此次公然杀官,更有知府、巡按,显然大网已成。然据我所知,这东南官绅捞钱的胆子是有的,这种胆子还真没有。这织网之人,恐不在东南。督台穷其功于东南,恐怕南辕北辙。”
……
“陛下还记得臣那时在王府中所说吗?”修养了近两月的周诏终于身体见好了,被召见到乾清宫之后就说起他最关心的事,“家父昔年任广东琼州府乐会知县,海寇为患。其时海防道不剿,如今看来,海商海寇与广东勾连日久。家父守土有责却不能不管,募了乡勇设伏打了一场胜仗,半月后就遇难了。”
年近八十的周诏回忆着当年旧事,眼里含泪。
“家父是在督造山道途中遇到急坡落石的。琼州府雨多林密,其时并无大雨,山石如何会松动?然滚滚大石自山顶倾泻而下,家父与十数役夫、吏卒不得全尸。”周诏凝重地说道,“虽无明证,然海禁国策下,敢于出海者皆可亡命!陛下入京,气吞万里,然臣返京途中听闻陛下命钦差携天子赐剑南下,焦虑攻心!陛下,急切了!”
纵然是袁宗皋,也做不到像周诏这样用偏“训斥”的语气跟朱厚熜说话。
一来他毕竟离开了王府好几年,错过了皇帝从童年到少年时最关键的几年。
二来,他年龄没有周诏大。
年近七十七,从心不逾矩。周诏无欲则刚,对皇帝只有纯粹的关心。
朱厚熜沉默着,过了一会才回答:“朕一道圣旨驱逐葡萄牙人,数百将士因之捐躯,朕实在自责……”
“陛下爱民如子,是天下之福。”周诏长长叹了一口气,“好在陛下此前尽展胸襟气魄,略收中枢人心,又借两派相争之势慑服了朝堂。如果不然,张孚敬虽刀快,两广早已大乱!这一次,本就险之又险!看似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则若所托非人、若中枢有一二人暗藏心思假意麻痹,事则有变!”
“……朕受教了。”
周诏说的是没想到张孚敬那么果决那么勇,也没想到国策会议设立之后两派相争会那么微妙地形成了暂时默契。
在周诏看来,这始终称不上稳妥,反而是“急切”的表现。
“再令天下官员吏卒上《论海策》,殊恩拔擢新进之士,更是又增险势!”周诏语重心长地说道,“臣自幼长于海边,深知
“我脾气确实差。”桂萼嘴角的一丝微笑藏在胡子里,眼睛里露出一些狡黠。
三个人就这么暂时僵持在这,张子麟并不知道他安排下来的一个查案分支,现在竟是历史上的两个内阁大臣和一个封疆大吏暂时打着排位升级。
目前的三人都还比较菜。
还是朱纨先开了口:“子实兄,后学末进奉督台之命来到镇江,第一件事便是督办剿匪。数日访查下,长江水匪多涉私盐。不用细思,江南上下恐瓜蔓牵连,出淤泥而不染者少。我观子实兄脾气,不似前辈们所言和光同尘之辈,可是因此屡次触犯上官?”
桂萼收敛了一点眼里的狡黠,但还是带着警惕审视着朱纨。
“子实兄恐不知晓,我本苏州府人。家父昔年是景宁县教谕,便因同僚构陷被罢官,其后更是百般迫害。家兄不忿怒而袭官,我出生三日便因作乱牵连举家入狱。”
朱纨平淡地说出这些,连翟銮都不由得看了看他。
桂萼沉默了下来,凝重地看着他。
朱纨行礼作揖:“东南杀官,陛下震怒。督台奉命南下,此正澄清东南吏治之机。子实兄一生所学,岂因屡逢小人便退隐山林?助督台破案,督台必举荐子实兄,不再只是小小知县处处受上官挟持刁难。”
“子纯贤弟此生何志?”桂萼突然问。
朱纨平静地说道:“江南勋戚官绅之多,里役杂泛尽归艰难求活之民。天灾人祸,时有流离。弟无大才,唯愿尽心竭力,守土安民。”
桂萼小眼中精光一冒,随后站直了一些,理了理襟袖作揖行礼:“失敬!”
然后才看向翟銮:“郎中大人,陛下虽震怒,这东南之事盘根错杂,督台大人恐难以解开。杀官嘛,这东南每年老死、病死、失足落水而死之官员吏卒还少?我昔年若不是脾气差一点,恐怕也早就死了。此次公然杀官,更有知府、巡按,显然大网已成。然据我所知,这东南官绅捞钱的胆子是有的,这种胆子还真没有。这织网之人,恐不在东南。督台穷其功于东南,恐怕南辕北辙。”
……
“陛下还记得臣那时在王府中所说吗?”修养了近两月的周诏终于身体见好了,被召见到乾清宫之后就说起他最关心的事,“家父昔年任广东琼州府乐会知县,海寇为患。其时海防道不剿,如今看来,海商海寇与广东勾连日久。家父守土有责却不能不管,募了乡勇设伏打了一场胜仗,半月后就遇难了。”
年近八十的周诏回忆着当年旧事,眼里含泪。
“家父是在督造山道途中遇到急坡落石的。琼州府雨多林密,其时并无大雨,山石如何会松动?然滚滚大石自山顶倾泻而下,家父与十数役夫、吏卒不得全尸。”周诏凝重地说道,“虽无明证,然海禁国策下,敢于出海者皆可亡命!陛下入京,气吞万里,然臣返京途中听闻陛下命钦差携天子赐剑南下,焦虑攻心!陛下,急切了!”
纵然是袁宗皋,也做不到像周诏这样用偏“训斥”的语气跟朱厚熜说话。
一来他毕竟离开了王府好几年,错过了皇帝从童年到少年时最关键的几年。
二来,他年龄没有周诏大。
年近七十七,从心不逾矩。周诏无欲则刚,对皇帝只有纯粹的关心。
朱厚熜沉默着,过了一会才回答:“朕一道圣旨驱逐葡萄牙人,数百将士因之捐躯,朕实在自责……”
“陛下爱民如子,是天下之福。”周诏长长叹了一口气,“好在陛下此前尽展胸襟气魄,略收中枢人心,又借两派相争之势慑服了朝堂。如果不然,张孚敬虽刀快,两广早已大乱!这一次,本就险之又险!看似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则若所托非人、若中枢有一二人暗藏心思假意麻痹,事则有变!”
“……朕受教了。”
周诏说的是没想到张孚敬那么果决那么勇,也没想到国策会议设立之后两派相争会那么微妙地形成了暂时默契。
在周诏看来,这始终称不上稳妥,反而是“急切”的表现。
“再令天下官员吏卒上《论海策》,殊恩拔擢新进之士,更是又增险势!”周诏语重心长地说道,“臣自幼长于海边,深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