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176节(2/3)
麻,那也需要有人能理得顺。
这是个细密活,反倒适合黄佐。
梁储撑着椅子站了起来,悠然走到了屋檐下看着后院中景致。
广东新设官位数千,吏员甚至一些衙役骨干从此都有官身,秀才门槛降低、举人有正副榜。
这么大的魄力,杨廷和没有,王琼也没有,朝中谁都没有。
陛下这一局,真的能玩得活吗?
说实话,梁储也有一些疑惑。
因此有些失落:跑得快固然悠闲,但又日渐感到寂寞。
最遗憾的,是不能看看现在成了新法党魁的杨廷和是什么模样。
“把恩师的《大学衍义补》给老夫拿来。”
他坐了庭院旁凉亭里的软凳上静静思索着:陈金和张孚敬为什么都向他请教这本书的心得?
……
朝廷重臣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垂拱而治”,陛下确实只关心广东新法、京营和国本大事了。
但参策们忙得头秃。
广东之外两京一十二省的正常事务就不说了,广东新法显然过于超纲。
“新党”们还要顶着大明旧党对于新法如此激进的弹章。
皇帝对这些事的处理方法是:在几个在京“旧党”呈上来的弹章上简单批了一句,然后打发他们到地方上任官了。
那句批语是:嘉靖五年未到,静观其效。
这就很耐人寻味,处置结果既像是给了新党足够的时间与信重,但又划了一条明确的时间线。
而更逗的是,那几人还都被派去了四川。
旧党党魁费宏也在那边呢,这是要新党、旧党各择一省,各自证明自己吗?
“垂拱而治”的皇帝日常只有几件事了:国策会议上讲新法、讲天物人三理,在后宫操劳国本大事,而后便是去万法馆、兵仗局、军器监,最后是经常参加崔元领办、姚镆协办的京营国策推行会议。
说只关心这三件事就言而有信,杨廷和常常在深夜反思: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吗?
所幸“新党”有一杆很硬的大旗:于谦配享太庙。
但不幸的是有件大有争议之事与之相连:景帝入庙。
年底时,各偏远省份陆续抵京的新科举子们迅速加入了这个热议话题。
徐阶也到了京城,他并没什么显赫名声,虽然这次乡试他以第七名高中。
既然到了京城,他就向恩师的恩师投了名帖。
因为提前以更特别的方式进入了朝廷中枢,严嵩和徐阶在此刻就有了如此“缘分”。
“文蔚向我提起过你。”严嵩看着徐阶呈过来的诗文,微笑着点头,“果然学问极佳,国器之材。”
徐阶谦虚地回答:“参策谬赞了,聂师大抵是看学生当时消沉,勉励之语尔。”
严嵩当然只是客套,搁下了诗文之后就对他说道:“此前松江遭灾严重,子升家中如何?”
“谢参策关心,学生当时也心忧如焚。所幸乡试第一场前就收到家信,只是损了些田宅。学生此回侥幸排名第七,倒有大半原因是诸多同科心神不宁。”
“子升谦虚了。历大灾而无祸事,这也是运道。”严嵩见到他沉稳谦虚、举止得体,心里多了些好感,忽然问,“子升一表人才,年方二十,不知可曾婚配?”
徐阶心里懵了一下,然后如实回答:“已定了一门亲事,学生是想着明年能高中再迎亲的。”
“这样啊。”严嵩微微点头,“那就安心备考吧。你是文蔚学生,我却没有多的话能提点你。礼部会试这一关,终究还是要靠自己。以子升才学,其余不必多虑。想来举子们也多有议论,如今朝廷是要重实务的。”
“是,确实有如此议论。”徐阶来都来了,倒也不扭捏,“学生于实务方面,确有不足之处,还想厚颜请参策指点一二,学生可以研读一下哪些书册。”
&
这是个细密活,反倒适合黄佐。
梁储撑着椅子站了起来,悠然走到了屋檐下看着后院中景致。
广东新设官位数千,吏员甚至一些衙役骨干从此都有官身,秀才门槛降低、举人有正副榜。
这么大的魄力,杨廷和没有,王琼也没有,朝中谁都没有。
陛下这一局,真的能玩得活吗?
说实话,梁储也有一些疑惑。
因此有些失落:跑得快固然悠闲,但又日渐感到寂寞。
最遗憾的,是不能看看现在成了新法党魁的杨廷和是什么模样。
“把恩师的《大学衍义补》给老夫拿来。”
他坐了庭院旁凉亭里的软凳上静静思索着:陈金和张孚敬为什么都向他请教这本书的心得?
……
朝廷重臣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垂拱而治”,陛下确实只关心广东新法、京营和国本大事了。
但参策们忙得头秃。
广东之外两京一十二省的正常事务就不说了,广东新法显然过于超纲。
“新党”们还要顶着大明旧党对于新法如此激进的弹章。
皇帝对这些事的处理方法是:在几个在京“旧党”呈上来的弹章上简单批了一句,然后打发他们到地方上任官了。
那句批语是:嘉靖五年未到,静观其效。
这就很耐人寻味,处置结果既像是给了新党足够的时间与信重,但又划了一条明确的时间线。
而更逗的是,那几人还都被派去了四川。
旧党党魁费宏也在那边呢,这是要新党、旧党各择一省,各自证明自己吗?
“垂拱而治”的皇帝日常只有几件事了:国策会议上讲新法、讲天物人三理,在后宫操劳国本大事,而后便是去万法馆、兵仗局、军器监,最后是经常参加崔元领办、姚镆协办的京营国策推行会议。
说只关心这三件事就言而有信,杨廷和常常在深夜反思: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吗?
所幸“新党”有一杆很硬的大旗:于谦配享太庙。
但不幸的是有件大有争议之事与之相连:景帝入庙。
年底时,各偏远省份陆续抵京的新科举子们迅速加入了这个热议话题。
徐阶也到了京城,他并没什么显赫名声,虽然这次乡试他以第七名高中。
既然到了京城,他就向恩师的恩师投了名帖。
因为提前以更特别的方式进入了朝廷中枢,严嵩和徐阶在此刻就有了如此“缘分”。
“文蔚向我提起过你。”严嵩看着徐阶呈过来的诗文,微笑着点头,“果然学问极佳,国器之材。”
徐阶谦虚地回答:“参策谬赞了,聂师大抵是看学生当时消沉,勉励之语尔。”
严嵩当然只是客套,搁下了诗文之后就对他说道:“此前松江遭灾严重,子升家中如何?”
“谢参策关心,学生当时也心忧如焚。所幸乡试第一场前就收到家信,只是损了些田宅。学生此回侥幸排名第七,倒有大半原因是诸多同科心神不宁。”
“子升谦虚了。历大灾而无祸事,这也是运道。”严嵩见到他沉稳谦虚、举止得体,心里多了些好感,忽然问,“子升一表人才,年方二十,不知可曾婚配?”
徐阶心里懵了一下,然后如实回答:“已定了一门亲事,学生是想着明年能高中再迎亲的。”
“这样啊。”严嵩微微点头,“那就安心备考吧。你是文蔚学生,我却没有多的话能提点你。礼部会试这一关,终究还是要靠自己。以子升才学,其余不必多虑。想来举子们也多有议论,如今朝廷是要重实务的。”
“是,确实有如此议论。”徐阶来都来了,倒也不扭捏,“学生于实务方面,确有不足之处,还想厚颜请参策指点一二,学生可以研读一下哪些书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