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369节(3/3)
他:“你累不累?每天来一次,真当朕不发火?”
“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那军械园和那大坝,修不得!”杨慎一点都不烦。
“知道了知道了,放这吧。”
“臣请辞已是第五次,陛下当初定的规矩,陛下忘了吗?”
“……杨慎,你忘了你当初在广东,你爹后来给你写信?你这次有没有问一问你爹?”
杨慎摇头:“臣已非昔日自诩清流,臣自有判断!”
“……那你等一会,等陆炳回来,你也去冷静冷静。”朱厚熜头有点大,“真当户部离不开你是吧?”
杨慎很平静:“臣并无相挟之意。恕臣愚钝,臣实不知陛下为何要准那百害而无一利之策。陛下既不肯对臣剖解缘由,臣自然要尽臣职责,劝谏陛下。”
朱厚熜咬了咬牙:“朕说过了,事关边防大计,你不是顶顶聪明吗?怎么这回就是缺了一根筋?”
“如此防边患,臣闻所未闻。那武定侯不是冠军侯,那靖边伯更非甘罗,陛下倒越来越像隋炀帝。”
“……欺天呐!”朱厚熜看向黄锦,“去宣杨总参!朕不是命他去劝劝这厮,让他别天天来烦朕了吗?”
杨慎看着朱厚熜:“他劝过臣了,他劝臣像他一样相信陛下。”
朱厚熜的气忽然消了很多,表情有点古怪地看着杨慎。
杨一清劝他的方式,怎么有点奇怪?
杨慎眼神平静,目光坚定。
过了一会,朱厚熜想起这些天有点异常的那么多官员上疏谏止,忽然感觉到更不对劲了。
是的,不对劲在于,经过了这么几年,他们怎么还这么刚呢?
也不能说不好,完全没有反对声音也不是朱厚熜愿意看到的。
但这次好像大家都非常勇,为此,西苑已经关了五个激动得要自杀一般的官。
“……榆木脑袋!杨总参既劝过你了,为何还来?”
“陛下今日不准,臣明日就不是在这养心殿内直谏了。张抚台叩阙直谏,臣愿仿效之!”
朱厚熜问了一句:“你认真的?”
顾鼎臣三人也很疑惑地看着皇帝:怎么从刚才开始,语气有点不对劲了?
“自然,陛下既然不能令臣心服,臣拼着被陛下打杀了,也要尽人臣之忠!”
“……爱咋咋地!”
御书房吃瓜学士低下了头:陛下怎么突然有这口音了?
皇帝气得离开御书房去散心了,他散步到了武英殿那边,散到了杨一清面前。
“怎么回事?”
杨一清只说道:“陛下勿忧,用修何等聪明?他年轻。”
“……至于吗?”朱厚熜问道。
杨一清肃然回答:“那是自然。陛下不是说了吗,外厂来报,北边今年有些不对劲。形势在变化,那就要随机应变。眼下倒是越来越不简单了,只看哪边错判形势。既然如此,除了边镇之外,若朝廷都是上下一心毫无异议,鞑子焉能中计?”
“……杨慎竟是黄盖?”
杨一清笑了起来:“他可不会假意叛投。再说了,这可是介夫来信,让我点拨用修的。用修挨一挨陛下的板子,杨家也轻松一些。”
“……杨总参还点拨了多少人?”
杨一清行礼:“陛下恕罪,多日来劝谏不止,陛下不胜其扰之状,总要朝会上让众臣也看过。朝野有了议论,这是必要的。明日叩阙,陛下若要行廷杖,还望提醒一下内臣,轻些打。”
“……惑敌竟要如此?”
杨一清叹道:“臣与伯安担心武定侯、靖边伯不熟悉宣大,只好在京城再想些法子。”
“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那军械园和那大坝,修不得!”杨慎一点都不烦。
“知道了知道了,放这吧。”
“臣请辞已是第五次,陛下当初定的规矩,陛下忘了吗?”
“……杨慎,你忘了你当初在广东,你爹后来给你写信?你这次有没有问一问你爹?”
杨慎摇头:“臣已非昔日自诩清流,臣自有判断!”
“……那你等一会,等陆炳回来,你也去冷静冷静。”朱厚熜头有点大,“真当户部离不开你是吧?”
杨慎很平静:“臣并无相挟之意。恕臣愚钝,臣实不知陛下为何要准那百害而无一利之策。陛下既不肯对臣剖解缘由,臣自然要尽臣职责,劝谏陛下。”
朱厚熜咬了咬牙:“朕说过了,事关边防大计,你不是顶顶聪明吗?怎么这回就是缺了一根筋?”
“如此防边患,臣闻所未闻。那武定侯不是冠军侯,那靖边伯更非甘罗,陛下倒越来越像隋炀帝。”
“……欺天呐!”朱厚熜看向黄锦,“去宣杨总参!朕不是命他去劝劝这厮,让他别天天来烦朕了吗?”
杨慎看着朱厚熜:“他劝过臣了,他劝臣像他一样相信陛下。”
朱厚熜的气忽然消了很多,表情有点古怪地看着杨慎。
杨一清劝他的方式,怎么有点奇怪?
杨慎眼神平静,目光坚定。
过了一会,朱厚熜想起这些天有点异常的那么多官员上疏谏止,忽然感觉到更不对劲了。
是的,不对劲在于,经过了这么几年,他们怎么还这么刚呢?
也不能说不好,完全没有反对声音也不是朱厚熜愿意看到的。
但这次好像大家都非常勇,为此,西苑已经关了五个激动得要自杀一般的官。
“……榆木脑袋!杨总参既劝过你了,为何还来?”
“陛下今日不准,臣明日就不是在这养心殿内直谏了。张抚台叩阙直谏,臣愿仿效之!”
朱厚熜问了一句:“你认真的?”
顾鼎臣三人也很疑惑地看着皇帝:怎么从刚才开始,语气有点不对劲了?
“自然,陛下既然不能令臣心服,臣拼着被陛下打杀了,也要尽人臣之忠!”
“……爱咋咋地!”
御书房吃瓜学士低下了头:陛下怎么突然有这口音了?
皇帝气得离开御书房去散心了,他散步到了武英殿那边,散到了杨一清面前。
“怎么回事?”
杨一清只说道:“陛下勿忧,用修何等聪明?他年轻。”
“……至于吗?”朱厚熜问道。
杨一清肃然回答:“那是自然。陛下不是说了吗,外厂来报,北边今年有些不对劲。形势在变化,那就要随机应变。眼下倒是越来越不简单了,只看哪边错判形势。既然如此,除了边镇之外,若朝廷都是上下一心毫无异议,鞑子焉能中计?”
“……杨慎竟是黄盖?”
杨一清笑了起来:“他可不会假意叛投。再说了,这可是介夫来信,让我点拨用修的。用修挨一挨陛下的板子,杨家也轻松一些。”
“……杨总参还点拨了多少人?”
杨一清行礼:“陛下恕罪,多日来劝谏不止,陛下不胜其扰之状,总要朝会上让众臣也看过。朝野有了议论,这是必要的。明日叩阙,陛下若要行廷杖,还望提醒一下内臣,轻些打。”
“……惑敌竟要如此?”
杨一清叹道:“臣与伯安担心武定侯、靖边伯不熟悉宣大,只好在京城再想些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