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531节(3/3)
才于翰林院,依朕看,以后学问大家才能称为院士!”
他要给的号召效应,就是把最尖端的科研体系构建起来。
科学这个词,在华夏历史上还当真就是“科举之学”。既然现在人们固有印象里科举就是最好的出路,朱厚熜何必不用它做另一番阐述,平滑地吸引更多人选择新道路呢?
反正对外说出去,仍旧是科举出来的。已经上了年纪的这一辈人不必多犹豫,总之仍旧是把孩子往科举之途培养罢了。
“改翰林院为科学院,博研院也并进去。设文华院士,授予大明文艺大才。设经史院士,授予大明经济治理大才。设博研院士,授予大明物理大道大才。设工程院士,授予大明能工巧匠大才。诸院士,尽得国务殿薪俸津贴,以备大明诸国事参谋。大道学问,由科学院并诸大学院订立项目、国务殿列支费用,保障其心无旁骛精研大道。”
“这件事,以后由领文教部事之国务大臣,专门责成文教部去办。”朱厚熜看了看朱纨,“子纯,你与九和一同,先与文教部拿出个方略来,也听听应德的意见。”
“臣领旨!”
国策殿里的诸位参策不由得看了看朱纨,顾鼎臣这个领文教部的国务大臣也是。
杨慎内定了总辅,已经六十八的顾鼎臣也泄了那口气。若是有希望让自己坐一坐那个位置,那么顾鼎臣觉得自己也还能撑个三年,就像张璧一样。但没了希望,他也该请辞致仕了,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
现在皇帝这么一安排,明眼人都知道朱纨应该就是下一任的文教部尚书了。从正三品到正二品,四十七的朱纨已经够资格。
而新的领文教部事国务大臣,大家都已经知道会是谁了。
三十四的靖边侯唐顺之。
他要回来了,提前回来。
不等着去接五十九的夏言的班,而是入国务殿领文教部事。
能文能武的唐顺之,显然最终仍旧是要接夏言的班。这意味着,他即将占据一个国务大臣的位置数年,只专心做一个领域的事。
朱厚熜又看着刘天和:“养和年纪也大了,这回就只领工业部事了。单设出来的商业部,让才伯兼领着。农业部,让惟中兼领。”
配套皇帝要重视科技和蒸汽机应用的需求,加上如今海贸和陆上边市、内部商业及未来更加重视商业的需求,大明再添一个商业部。而在天下大同这个理想的指引下,农业以及与农业有关的水利事业,也单独组建一个农业部。
这是一个信号,大明再添两部,又多了一大票之位。有些官绅可能会因为陛下更重视农工商而心中不安,可是官位变多了,也是一种安抚。
国务大臣数额不增,但今后将从谁多领一些事看出来未来潜力了。
再包括二品以上致仕老臣都授科学院经史院士或文华院士领一份新名目的“退休金”、科学院开始筹印学报期刊、院士博士学士等评选……
这些都是具体事务,慢慢商议。
而参策们今日齐聚一堂,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商议《大明宪条》和天下大同党的宗旨纲领。
由通政使司、御书房和内档司一起从天下二十余万官员的明文奏对里统计出来的结果,呈现在众参策眼前。
“做官之后,应该怎么继续修身,应该怎么在新身份底下齐家,佐朕治国是要以什么为出发点才是真正帮助朕治理好大明江山。”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大明官员们的统计热词一一体现。
这是一份很复杂的表格,为此,通政使司、内档司的诸多小官和内臣们前后日以继夜忙碌了两个多月。
倒都不敢拖延,但最集中送到京城的,仍旧是皇帝万寿圣节前的最后一个月。
怎么修身齐家,诸参策看着其中那个标为百分之一百的条目“廉洁”,心头不免古怪。
而又有近百分之六十八的人,明确提到了公帑分文不贪——真是为了表忠心,昧着良心说瞎话,真不怕万一秋后查账验验真假啊?
他要给的号召效应,就是把最尖端的科研体系构建起来。
科学这个词,在华夏历史上还当真就是“科举之学”。既然现在人们固有印象里科举就是最好的出路,朱厚熜何必不用它做另一番阐述,平滑地吸引更多人选择新道路呢?
反正对外说出去,仍旧是科举出来的。已经上了年纪的这一辈人不必多犹豫,总之仍旧是把孩子往科举之途培养罢了。
“改翰林院为科学院,博研院也并进去。设文华院士,授予大明文艺大才。设经史院士,授予大明经济治理大才。设博研院士,授予大明物理大道大才。设工程院士,授予大明能工巧匠大才。诸院士,尽得国务殿薪俸津贴,以备大明诸国事参谋。大道学问,由科学院并诸大学院订立项目、国务殿列支费用,保障其心无旁骛精研大道。”
“这件事,以后由领文教部事之国务大臣,专门责成文教部去办。”朱厚熜看了看朱纨,“子纯,你与九和一同,先与文教部拿出个方略来,也听听应德的意见。”
“臣领旨!”
国策殿里的诸位参策不由得看了看朱纨,顾鼎臣这个领文教部的国务大臣也是。
杨慎内定了总辅,已经六十八的顾鼎臣也泄了那口气。若是有希望让自己坐一坐那个位置,那么顾鼎臣觉得自己也还能撑个三年,就像张璧一样。但没了希望,他也该请辞致仕了,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
现在皇帝这么一安排,明眼人都知道朱纨应该就是下一任的文教部尚书了。从正三品到正二品,四十七的朱纨已经够资格。
而新的领文教部事国务大臣,大家都已经知道会是谁了。
三十四的靖边侯唐顺之。
他要回来了,提前回来。
不等着去接五十九的夏言的班,而是入国务殿领文教部事。
能文能武的唐顺之,显然最终仍旧是要接夏言的班。这意味着,他即将占据一个国务大臣的位置数年,只专心做一个领域的事。
朱厚熜又看着刘天和:“养和年纪也大了,这回就只领工业部事了。单设出来的商业部,让才伯兼领着。农业部,让惟中兼领。”
配套皇帝要重视科技和蒸汽机应用的需求,加上如今海贸和陆上边市、内部商业及未来更加重视商业的需求,大明再添一个商业部。而在天下大同这个理想的指引下,农业以及与农业有关的水利事业,也单独组建一个农业部。
这是一个信号,大明再添两部,又多了一大票之位。有些官绅可能会因为陛下更重视农工商而心中不安,可是官位变多了,也是一种安抚。
国务大臣数额不增,但今后将从谁多领一些事看出来未来潜力了。
再包括二品以上致仕老臣都授科学院经史院士或文华院士领一份新名目的“退休金”、科学院开始筹印学报期刊、院士博士学士等评选……
这些都是具体事务,慢慢商议。
而参策们今日齐聚一堂,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商议《大明宪条》和天下大同党的宗旨纲领。
由通政使司、御书房和内档司一起从天下二十余万官员的明文奏对里统计出来的结果,呈现在众参策眼前。
“做官之后,应该怎么继续修身,应该怎么在新身份底下齐家,佐朕治国是要以什么为出发点才是真正帮助朕治理好大明江山。”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大明官员们的统计热词一一体现。
这是一份很复杂的表格,为此,通政使司、内档司的诸多小官和内臣们前后日以继夜忙碌了两个多月。
倒都不敢拖延,但最集中送到京城的,仍旧是皇帝万寿圣节前的最后一个月。
怎么修身齐家,诸参策看着其中那个标为百分之一百的条目“廉洁”,心头不免古怪。
而又有近百分之六十八的人,明确提到了公帑分文不贪——真是为了表忠心,昧着良心说瞎话,真不怕万一秋后查账验验真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