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504节(1/3)
安化王不甘的抬头。
但骆承林泽则说了句杀人诛心的话,“杨述,那个你信任的护卫,他已经将消息递给了陕西巡抚。”
这个名字让他的瞳孔瞬间放大,如果杨述有问题的话……那他这里没有任何秘密。
这就是锦衣卫,这就是正德皇帝对他的手段。
“所以……所以朔方镇的兵马才会这么快的抵达。”
这一切都解释得通了。
“有一点聪明劲,但不多。”
安化王只觉双腿瘫软,浑身冰凉,他从未恐惧过的,但现在有。
京师的天子什么都知道,但就这样一步步看着他做完这一切,这意思就是必定要杀他!
只可惜现在明白,一切都已经晚了。
王府之外,仇钺也骑着马赶到这里,他入城的时候已经听说了,锦衣卫在城内已经打下了王府。
马蹄撞击石板路面,发出哒哒哒的声音,仇钺侧后,属将过来说道:“末将已经问过了,锦衣卫奉旨潜伏于镇城之中,皇上,已经将一切都安排好了。”
仇钺略有失望,主要是最大的功劳没了,这一点有些伤。
原本得不到也无所谓,可快到嘴的鸭子飞了,任谁也会在心里上有些落差。
“知道了。到最后,还是什么都没翻出陛下的手掌心。”
仇钺还没见过皇帝。
到现在为止,他所有关于皇帝的概念都是听闻的,那些事当然不假,皇帝确实很厉害,所以他很想见。
“走,我们进去吧。”
第五百四十三章 名臣
仇钺在进城的时候也派人向王守仁递了消息,只有固原军和朔方军到了,平叛才算真正的稳当。而王守仁和王廷相得知镇城已破,且王府已被锦衣卫拿下时都有几分自嘲的感觉。
原先还想着怎么抢功劳,却没想到皇帝又领先一步。
张璁则长出了口气,安化王造反,这事给人的震撼不小,不过好在短短七日之内就已经剿灭成功。
“中丞、部堂,给朝廷的奏疏六日前已经递出,走得还是八百里加急,如今反贼已经扑灭,应当及时再上奏陛下,免得朝野担忧。”
“好。”王廷相没有意见,“就由张御史执笔,在下与伯安兄署名。”
王守仁没有其他的意见,但他考虑的更为全面周到:“出了此类事。要不要在宁夏继续清理草场、军屯,是不是也一并上奏朝廷?”
其实这个问题不该王守仁来问,严格来说是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的。
他讲出这一番张璁多少有些意外,以这个王伯安的头脑,决计不会想不通其中的道理。
“要的。”张璁还是点了点头,对于他来说,这是他的主要职责,“下官还在想,平叛之事照实来说就好。关键在于清理军屯。下官以为,陛下的本意绝不是要逼反了边镇。可安王造反,天下震动,陛下和朝中各位大人是否会有改弦更张之意……这一点在下实在拿不准。这奏疏,也就不好写了。”
不错,就是这个症结。
王廷相和王守仁都点头,两人的眼中都流露出对于张璁的刮目相看之色,这个原先只是知县的人物,临大事仍然头脑清醒,这可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
这毕竟是藩王造反,就算是喜欢搞这种事的朱家,那也极不寻常。
至少皇帝的脸面挂不住。所以惹出这种事,朝中阁老、部臣说不准就会偏向于稳妥行事,甚至皇帝也会生出这种心理。
所以张璁才恨,那个蠢笨的藩王在军事上是没有影响的,但在政治上闹出的事却是极大。
现在的话,张璁不得不面对一个赌局,赌注就是他的政治生涯。
因为大臣之中肯定会冒出一部分人发出反对的声音,如果皇帝的心思仍然是继续推行,那么他们递上去的奏疏就要契合这一点,只有这样皇帝才好顺水推舟。
&ems
但骆承林泽则说了句杀人诛心的话,“杨述,那个你信任的护卫,他已经将消息递给了陕西巡抚。”
这个名字让他的瞳孔瞬间放大,如果杨述有问题的话……那他这里没有任何秘密。
这就是锦衣卫,这就是正德皇帝对他的手段。
“所以……所以朔方镇的兵马才会这么快的抵达。”
这一切都解释得通了。
“有一点聪明劲,但不多。”
安化王只觉双腿瘫软,浑身冰凉,他从未恐惧过的,但现在有。
京师的天子什么都知道,但就这样一步步看着他做完这一切,这意思就是必定要杀他!
只可惜现在明白,一切都已经晚了。
王府之外,仇钺也骑着马赶到这里,他入城的时候已经听说了,锦衣卫在城内已经打下了王府。
马蹄撞击石板路面,发出哒哒哒的声音,仇钺侧后,属将过来说道:“末将已经问过了,锦衣卫奉旨潜伏于镇城之中,皇上,已经将一切都安排好了。”
仇钺略有失望,主要是最大的功劳没了,这一点有些伤。
原本得不到也无所谓,可快到嘴的鸭子飞了,任谁也会在心里上有些落差。
“知道了。到最后,还是什么都没翻出陛下的手掌心。”
仇钺还没见过皇帝。
到现在为止,他所有关于皇帝的概念都是听闻的,那些事当然不假,皇帝确实很厉害,所以他很想见。
“走,我们进去吧。”
第五百四十三章 名臣
仇钺在进城的时候也派人向王守仁递了消息,只有固原军和朔方军到了,平叛才算真正的稳当。而王守仁和王廷相得知镇城已破,且王府已被锦衣卫拿下时都有几分自嘲的感觉。
原先还想着怎么抢功劳,却没想到皇帝又领先一步。
张璁则长出了口气,安化王造反,这事给人的震撼不小,不过好在短短七日之内就已经剿灭成功。
“中丞、部堂,给朝廷的奏疏六日前已经递出,走得还是八百里加急,如今反贼已经扑灭,应当及时再上奏陛下,免得朝野担忧。”
“好。”王廷相没有意见,“就由张御史执笔,在下与伯安兄署名。”
王守仁没有其他的意见,但他考虑的更为全面周到:“出了此类事。要不要在宁夏继续清理草场、军屯,是不是也一并上奏朝廷?”
其实这个问题不该王守仁来问,严格来说是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的。
他讲出这一番张璁多少有些意外,以这个王伯安的头脑,决计不会想不通其中的道理。
“要的。”张璁还是点了点头,对于他来说,这是他的主要职责,“下官还在想,平叛之事照实来说就好。关键在于清理军屯。下官以为,陛下的本意绝不是要逼反了边镇。可安王造反,天下震动,陛下和朝中各位大人是否会有改弦更张之意……这一点在下实在拿不准。这奏疏,也就不好写了。”
不错,就是这个症结。
王廷相和王守仁都点头,两人的眼中都流露出对于张璁的刮目相看之色,这个原先只是知县的人物,临大事仍然头脑清醒,这可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
这毕竟是藩王造反,就算是喜欢搞这种事的朱家,那也极不寻常。
至少皇帝的脸面挂不住。所以惹出这种事,朝中阁老、部臣说不准就会偏向于稳妥行事,甚至皇帝也会生出这种心理。
所以张璁才恨,那个蠢笨的藩王在军事上是没有影响的,但在政治上闹出的事却是极大。
现在的话,张璁不得不面对一个赌局,赌注就是他的政治生涯。
因为大臣之中肯定会冒出一部分人发出反对的声音,如果皇帝的心思仍然是继续推行,那么他们递上去的奏疏就要契合这一点,只有这样皇帝才好顺水推舟。
&em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