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571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朕原则上还是同意先生话中的意思,咱们君臣所思所想,说到底就是让老百姓日子过的好些。不过减免钱粮是不是太过复杂?到底减免多少,是减免部分还是全部减免?依朕看倒不如这样,每家愿意试种两亩的,免除家中一人徭役,愿意试种五亩的,免除两人徭役。

      这样的好处就在于易于执行,谁家试种,县官今年征徭役时,就划掉他的名字,而且老百姓也易于理解,一听就明白。”

      杨一清和王鏊两人想了想全都点头,这样的话,又是一个善政。

      一个接一个,慢慢来,总归能把国家治理好。

      朱厚照看他们没意见,便提笔了。

      自他登基以来,朱批的权力还没有让给过任何人。

      写完之后他还吹了一下,接着交到杨一清手上,“这个口子都开给他了,坚决不能再有其他的借口了。这句话私下里带给,朕就不在奏疏里写了。”

      “是,皇上圣明。”

      “徭役如果有缺口的话,内阁回去以后和户部商量个办法,拨一笔银子,改征用为雇佣。刘希贤在山东做得效果不错,老百姓反响很好。”

      这些都是有奏疏呈上来,他看到的。

      至于说真假,朱厚照并不觉得刘健还有骗他的理由。

      王鏊心中宽慰,“其实,微臣倒是觉得这些……姑且称作为‘损失’吧,今后会在红薯推广以后朝廷收取的税赋中再补回来的。”

      确实有可能,红薯推广的快,产量高,朝廷收到的税粮自然也就高了。

      “提到这个,你们两个心中记个事情。”朱厚照慢慢皱起眉,“朝廷在过去收的税赋都是本色,稻米、小麦、布帛,现在又加个红薯,可红薯其实不太容易储存,不过主要也不是因为这个。其实朕早就在考虑,能不能将税法稍作改动,最好统一收取折色。

      你们再想想运输,运输五十万两银子和运输五百万石的粮食,哪个更方面,哪个更节省?这些都是为政之中可以改进的地方,不过眼下这样改法尚不合适,要等海贸每年输入的银两再积累的多些。朕今日先提一嘴,趁这段时间你们也可以考虑考虑。”

      杨一清和王鏊听后稍有意外。

      “臣等,谨遵陛下旨意。”

      “嗯。”朱厚照一拍脑门,“瞧瞧朕,明明是你们来找朕的。说吧说吧,有什么事情么?”

      “还是杨阁老说吧。”

      杨一清从袖口里掏出来东西,“是保定府的事。陛下刚刚说顺天府的税粮在正德四年以后翻了两倍还多。可保定府前年是大幅增长,结果去年却稍有回落。”

      “朕,记得这个事。不是因为盐河洪涝,朕免除了两个县的赋税吗?”

      “两个县而已,加上去,去年也没多多少。可按理来说,保定府也分了田,去年还是完整的春秋两季,应该增长更多才是。本来也只是老臣疑惑,不过陈泰的事情倒是提醒了老臣。于是老臣便派人将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广平六府所上报的数字都仔细与往年做了核对,也派了人下去暗访。”

      朱厚照有不好的预感,“有不对的地方?是虚报?”

      “是否虚报,老臣尚不确定。不过,顺德、保定两府,有官员与当地豪族勾结,又开始侵占土地了。”

      皇帝的语气立马就变了,“有确凿的证据吗?”

      “其中两桩最为典型,臣已如实写明。不过具体取证,还需陛下吩咐锦衣卫。”

      “记吃不记打!”朱厚照狠狠将东西摔在桌子上,“尤址,去把人叫来。”

      “是!”

      接着,他真的开始翻看杨一清给他的东西的时候,心中又觉得哪里有不对劲。保定府路士誉、许子礼,以及顺德府穆复阳……

      这些名字好像……

      朱厚照心中升起疑虑,所以抬起视线看了看杨一清,但这老家伙一点表情都没有。

      至于王鏊,头也低着。

      没人说话,但气氛就是明显的不一样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