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1/2)
“正是如此。”张良颔首,赞同韩成的结论。
又道:“至于说,科举取士的国策施行,担忧百姓挤占机遇?”
韩成又不懂了:“难道不会?百姓跻身朝堂,现在这些上卿功勋们,难道不会因而被挤占了权位?”
韩成到底是韩国王族,不知底层世情。
张良则要通透多了:“眼下世道,只说书籍不传外家,百姓手中便无书籍。既无书籍,如何识字读书?”
“孔仲尼因材施教,不拘出身,自此私学兴盛,却也只有七十二贤,私学若干。然之于天下愚民千万呢?杯水车薪而已。”
“就算天下百姓自今日为始,开智识字,然没有十年之久,根本无法参加科举。于上卿、士大夫之家,能有什么妨碍?”
韩成明悟:“就好比虫蚁与猛兽,虫蚁即便被允许进食大餐,放任长大,也无法与猛兽角力!”
“确如此理。”张良为韩成的聪慧而心痛。
大秦安定在望,他们复国机会渺茫了。
“十年、四届科举,大秦最紧要的位置,早就已经被现有的士人们占据,何惧后来者百姓挤占权位?”
“现在科举选士,本就是从贵族、卿大夫、士人等权贵中去选。”
虽然残酷,但事实如此,
天下仍旧是少数权贵的天下。
韩成明白了:“归根究底,肉终究是烂在自家锅里的,百姓想要分一杯羹,还任重道远。”
最多再有如萧何、刘季、曹参一类,识字的下吏——然而他们能识字读书,本就非普通百姓了。
二人不甚清楚的是:之所以科举取士,旨在于填补大秦基层官吏空缺,并且给百姓画上一个饼。
事实上,确实会有如萧何一类吃到饼者。可若真是贤才,让他吃到又如何?
世上的大贤才,终究稀少。
张良又道:“大秦的这些上卿们,有几个是秦国本地人?”
“远的张仪、范雎、卫鞅等不说,眼下的李斯原是楚国人,蒙骜、蒙武、蒙恬和蒙毅的蒙家原也是齐国人。”
“秦国,没有根深蒂固的累世之家。”尤其是在始皇帝的霸道威压之下,更不会有。
张良想到什么,脸色更添灰败。
终究还是说了出来:“反而是六国遗民…不,六国士人,才是最拥护科举取士者。”
韩成不解:“六国与秦有灭国宿仇,六国士人怎会拥护秦策?”
张良凄然一笑:“怎会?对士人们来说,只有机遇有无之别,并无国界里外之分。否则,也就没有张仪、范雎等贤才西进秦国了。”
“对六国的士人来说,六国亡后,他们便成了普通黔首,需要亲自耕织艰难求生,再不能享受特权和安逸生活。这才是他们最不能忍受的。”
“而一旦能够科举取士,六国士人们又有了通往权贵的道路,又有望过人上人的生活。”
“他们会再仇恨秦国吗?”
“就似楚人李斯,他可会为楚灭而怨恨秦国?”
廷尉李斯对始皇帝的忠心,人尽皆知,甚至他就是六国灭亡的推手之一。
他怎会为楚国灭亡而怨恨秦国?
韩成顿时如雷轰顶,哀呼一声!
“六国根基被掘!”
百姓愚昧,是做秦人,还是做六国之民,于他们而言全无分别。
或许尽管秦法严苛,但天下一统没了内部征战,百姓还更愿意做秦人。
唯有识字懂文的六国士人,会愿意怀念故国对士人的优
待,从而响应复国。
可是如今,大秦一条科举取士的国策,直接掘了六国复国的根基!
张良和韩成二人,相望皆颓靡。
&em
又道:“至于说,科举取士的国策施行,担忧百姓挤占机遇?”
韩成又不懂了:“难道不会?百姓跻身朝堂,现在这些上卿功勋们,难道不会因而被挤占了权位?”
韩成到底是韩国王族,不知底层世情。
张良则要通透多了:“眼下世道,只说书籍不传外家,百姓手中便无书籍。既无书籍,如何识字读书?”
“孔仲尼因材施教,不拘出身,自此私学兴盛,却也只有七十二贤,私学若干。然之于天下愚民千万呢?杯水车薪而已。”
“就算天下百姓自今日为始,开智识字,然没有十年之久,根本无法参加科举。于上卿、士大夫之家,能有什么妨碍?”
韩成明悟:“就好比虫蚁与猛兽,虫蚁即便被允许进食大餐,放任长大,也无法与猛兽角力!”
“确如此理。”张良为韩成的聪慧而心痛。
大秦安定在望,他们复国机会渺茫了。
“十年、四届科举,大秦最紧要的位置,早就已经被现有的士人们占据,何惧后来者百姓挤占权位?”
“现在科举选士,本就是从贵族、卿大夫、士人等权贵中去选。”
虽然残酷,但事实如此,
天下仍旧是少数权贵的天下。
韩成明白了:“归根究底,肉终究是烂在自家锅里的,百姓想要分一杯羹,还任重道远。”
最多再有如萧何、刘季、曹参一类,识字的下吏——然而他们能识字读书,本就非普通百姓了。
二人不甚清楚的是:之所以科举取士,旨在于填补大秦基层官吏空缺,并且给百姓画上一个饼。
事实上,确实会有如萧何一类吃到饼者。可若真是贤才,让他吃到又如何?
世上的大贤才,终究稀少。
张良又道:“大秦的这些上卿们,有几个是秦国本地人?”
“远的张仪、范雎、卫鞅等不说,眼下的李斯原是楚国人,蒙骜、蒙武、蒙恬和蒙毅的蒙家原也是齐国人。”
“秦国,没有根深蒂固的累世之家。”尤其是在始皇帝的霸道威压之下,更不会有。
张良想到什么,脸色更添灰败。
终究还是说了出来:“反而是六国遗民…不,六国士人,才是最拥护科举取士者。”
韩成不解:“六国与秦有灭国宿仇,六国士人怎会拥护秦策?”
张良凄然一笑:“怎会?对士人们来说,只有机遇有无之别,并无国界里外之分。否则,也就没有张仪、范雎等贤才西进秦国了。”
“对六国的士人来说,六国亡后,他们便成了普通黔首,需要亲自耕织艰难求生,再不能享受特权和安逸生活。这才是他们最不能忍受的。”
“而一旦能够科举取士,六国士人们又有了通往权贵的道路,又有望过人上人的生活。”
“他们会再仇恨秦国吗?”
“就似楚人李斯,他可会为楚灭而怨恨秦国?”
廷尉李斯对始皇帝的忠心,人尽皆知,甚至他就是六国灭亡的推手之一。
他怎会为楚国灭亡而怨恨秦国?
韩成顿时如雷轰顶,哀呼一声!
“六国根基被掘!”
百姓愚昧,是做秦人,还是做六国之民,于他们而言全无分别。
或许尽管秦法严苛,但天下一统没了内部征战,百姓还更愿意做秦人。
唯有识字懂文的六国士人,会愿意怀念故国对士人的优
待,从而响应复国。
可是如今,大秦一条科举取士的国策,直接掘了六国复国的根基!
张良和韩成二人,相望皆颓靡。
&em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