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1/2)
刘巴详细解释了他的计划。 对南阳来的丝织品进行统一收购,以免他们在与西域胡商讨价还价的时候恶性竞争,降低售价,扰动市场。统一收购,再根据他们的成交额进行收税,而且是等级递进收税。 生意越大,要交的商税就越大。 这么做,有利于遏制大商人,扶持小商人。缩小了打击面,也就减小了阻力。 这个政策实施之后,必然会有人想到走上层路线,疏通关系,求得豁免。 如此一来,主动权就转移到了朝廷手中。 刘协微微颌首,原则上同意了刘巴的计划。 南阳是帝乡,多功臣之后,但过去了一百多年,那些功臣之后早就不再是国家栋梁,他们只是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养得脑满肠肥,却对朝廷没什么贡献。 孙坚北上勤王时,南阳大族就不肯提供钱粮,南阳太守张咨被杀,南阳大族反手就击杀了与孙坚同行的江夏太守刘祥,以示报复。 刘祥就是刘巴的父亲。 对这样的南阳大族,朝廷必须进行整顿,但直接动用政治手段的理由不足,打击面也太大,容易引起群体反对。利用收商税的办法打击个别实力最强的大族,敲山震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经商就要交商税,这是天经地义的,那些人之所以少交或者不交,是因为官商勾结,利用在朝的官员为掩护,寻求特权,本身利用的就是拿不到台面上的潜规则。 但南阳如今在朝的官员很少,能为他们的说话的人更少,而且就算有人想为他们说话,最后的决定权还在刘协的手中。只要刘协自己耳根子不软,南阳大族就没有其他的办法可想。 “只是管住南阳商人还不够。”刘协进一步提出意见。“要将胡商也管起来,不能让他们自由论价。” 只有垄断,才有超额利润。 丝织品作为奢侈品,利润最高,对普通百姓的影响不大,对朝廷意义却非常重大,没有道理肥了那些胡商。 “臣正有此意。臣打算与安东尼等人商量,挑选一些愿意合作的商人,建立商会,与朝廷设立的机构对接,优先供应。只不过这件事牵涉面太大,非大司农所能承担,最少也需要少府参与协调。” 刘协心中一动。 刘巴提到了少府,却不提司徒府,这不合常规。 按照三公九卿制,大司农是直接向司徒负责的。虽说本朝渐渐虚置三公,但场面上的事,司徒府还是要过问的,哪怕没有决定权。 在赵温、杨彪等人一心想推动恢复三公权威,甚至还想太尉掌兵的情况,刘巴有意忽略了司徒府,背后的动机值得深思。 要说刘巴反对恢复三公权威,刘协是不信的。 按照当前的形势来说,刘巴将来的仕途终点大概率就是司徒。他现在反对恢复三公权威,岂不是给自己控坑? 如果再考虑到刘巴与荀彧的亲密合作,刘协第一时间否定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那就是对赵温本人有意见? 刘协随即想起,论起蚕桑业,益州的实力不亚于荆州,甚至从运输的角度来说,益州更有优势。诸葛亮治蜀时,蜀锦就是重要的财政收入支柱。 赵温就是益州人。 “问过司徒的意见吗?”刘协说道。 “司徒反对,说这是与民争利。”刘巴淡淡的说道,面无表情。 “……”刘协咂了咂嘴。 果然是熟悉的味道。 —— 杨彪请贾诩入座,命人上茶。 贾诩从容入座,慢条斯理的品着茶,和杨彪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各地茶的区别。 杨彪没这耐心,一番客套后,直接说道:“文和,我想问问你对议和的态度。” “我支持议和。”贾诩不假思索。 “那就好。”杨彪松了一口气,随即又道:“那你觉得该怎么议和?” “我支持天子的决定。”贾诩嘴角轻挑。 杨彪刚舒展开的眉头又皱了起来。“若是如此,只怕袁本初不肯。” “袁本初不肯没关系,山东人肯就行。”贾诩沉吟片刻,又道:“如果他们也不肯,那就更好了。自作孽,不可活,贪得无厌者,必然反受其咎。” 杨彪眉心皱起了疙瘩。“文和,你是这么想的?” 贾诩眼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