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0章(1/2)
当然,比起袁敏来,他的专业还是不太够。 所以,他想和韩遂商量,等秋汛结束,将袁敏调到司空府,让他去冀州负责运河的事。 韩遂没什么意见,表示袁敏本来就属于司空府的下属,你想怎么调都行。 反正袁敏负责了几年秋汛,附近郡县该受训的人员已经都接受过相应的培训,袁敏本人亲著的治水专著即将付梓,大家按照指导,再及时根据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商讨,有没有袁敏在场没什么区别。 韩遂说着,取出一部手稿,递给周忠。 “我虽然不太懂水利,看了也收益良多。司空是行家,想必会有更高深的意见。还请司空过目斧正,以期减少讹误。若能作序,那就更好了。” 周忠接过一看,原来是袁敏写的书,一部分是讲述治水的历史,一直追溯到鲧、禹父子;一部分是讲兖豫二州的地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部书的字迹很规矩,应该是定稿,但上面还有些眉批,字迹与正文不同。 周忠稍一琢磨,就猜到了应该是韩遂的笔迹。 韩遂这是想借着袁敏的专著留名,又底气不足,所以想拉着他这个司空作序,顺便将他的名字写进序文。 “袁君既是司空府的一员,这就是我份内之事,岂能推辞。”周忠笑着接过书稿。“我先带着,路上拜读,读完后派人将书稿及序文送回。” 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道术异同 离开睢阳后,周忠带着荀悦一路赶往南阳。 他仔细翻阅了袁敏的专著,还邀荀悦一起看。 严格来说,袁敏的文字不算上乘,对历史的考据也不够严谨,真正出彩的地方反倒是具体的治水手段。即使是周忠这半专业的眼光来看,袁敏的这些手段也是推陈出新,有很多是前人所未见。 荀悦对水利不太熟悉,很多内容是半懂不懂,但他对袁敏这种实地求证的态度非常赞赏。在他看来,儒门欠缺的就是这种实证精神,如果前人也能像袁敏这样验证一下经典,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就不可能以讹传讹,一直流传到现在。 周忠听了,暗自皱眉。 他觉得荀悦受打击太大,有些魔怔了,或者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搞不清道与术的异同。 但是有一点,他还是赞同的。 没有实践经验的儒生难堪大用。 为了劝解荀悦,周忠说了一个故事,前朝名臣黄霸。 黄霸是睢阳人,孝宣朝曾担任颍川太守,荀悦并不陌生。但有些事,他却不如周忠熟悉。 黄霸担任颍川太守时,治绩为天下第一,可谓是能吏的代表。但黄霸后来接替邴吉为相,不仅建树不多,而且风评下降,甚至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主要原因就是黄霸精于治术,却昧于治道。他出身小吏,精通律法,经学的底子却不扎实。人到中年,才在狱中从夏侯胜学《尚书》。虽有好学之心,但习气已成,难成大器。 所以,术固然要重,道更不能轻视。 对周忠的观点,荀悦没有反对,却也没有表示赞同。 他要想一想,至少要研究一下黄霸的事迹再说。 周忠一家之言,又不是史书,无法作为凭据。 好在蔡琰随行,荀悦就找到了蔡琰,希望能调阅有关的史书。黄霸虽是前朝名臣,传记却藏在兰台,并没有公布于世。即使荀悦号为读书种子,也没有机会接触到。 蔡琰觉得好奇,便多问了两句。 荀悦将情况说了一遍,蔡琰便笑了,让袁衡找出《汉书》中的《循吏传》、《酷吏传》,一并交给荀悦。 “荀君欲明黄霸事,当通读《循吏传》,知其全貌。进而读《酷吏传》,两相印证,叩其两端,或能允持其中。” 荀悦躬身致谢,抱着书走了。 看着荀悦仿佛不堪重负的背影,蔡琰对袁衡说道:“天子撒下去的种子又有一颗萌芽了。” 袁衡看看蔡琰,笑而不语。 —— 河南尹荀彧赶到宛城,与刘协相见。 倏忽又是一年,荀彧的精神面貌大有不同。 河南今年的情况不错,户口增长喜人。一方面是流亡他乡的百姓渐次回归,一方面是大量新编户——也就是之前投降的鲜卑、匈奴俘虏归化。 当然,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