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6章(1/2)
而迁往庐江的百姓也少了很多,甚至有人打算再迁回来。 做了这些事,当然会被人骂成酷吏,但陈宫却不怎么在意。 因为感激他的人更多。 有了这样的实践,陈宫对经和史之间的理解有了质的不同。 他提出一个观点,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春秋》是鲁国之史,根本不能用来指导今天的实践。 可取者,唯圣人爱人之心,也就是儒道的核心——仁。 第一千零九十章 解放思想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孟子是新贵。虽经天子大力提倡,在真正的儒生心里,他还无法与孔子相提并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虽然仁的确切内涵有不少分歧,但推崇仁却是儒门共识。你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没人会反对仁。 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 即使天子离经叛道,作了很多与儒门既有认识不同甚至相反的举措,但天子有仁心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若非如此,不知道有多少人头会落地,不知道多少世家会被灭族。 这时候提倡仁,既符合上意,又符合儒门发声的需要。 只是陈宫对仁的解释有些问题,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 陈宫说,什么是仁?从最根本的字义出发,就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 孔子说了那么多,最后都归结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概不例外。 人与人相处,最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当然是互相尊重,不能是单方面的要求。 所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待子当慈,子事父当孝,要求都是相对的。 其次,人与人相处为什么要遵循仁的要求? 是为了共利。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追求部分人的利益,无视其他人的利益就是不均,不均就会导致不安,不安就会生乱。 为什么有黄巾之乱,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兼并导致的不均。部分人贪得无厌,让其他人无法生存,最后两败俱伤。 殷鉴在前,有必要重归夫子之道的初心,根据仁的原则来处理事情,以求共和共利。 具体到立太子的事而言,就不仅要考虑天子与太子之间的父子关系,天子、太子与大臣之间的关系,更要考虑将来对天下的影响。 太子首先是将来的君,他能不能承担起治理天下的重任,才应该是最先考虑的问题。 无论以嫡以庶、以贤以长,都不能违反这个原则。 可能是考虑这个问题会引起争论,陈宫又补充了一句。 不违背贤的基础上,立嫡立长更利于稳定,带来的伤害更小,符合共利的前提。 尽管如此,他的这番表态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有人指责他见利忘义,违背了夫子罕言利的准则,是小人。 君子唯于义,小人才喻于利。 当然,陈宫也不是好惹的,直接反驳道,夫子罕言利,不代表利不重要,否则夫子要什么俸禄?人要生存,就不可能不言利,只是不该以利害义,违背了共利的原则。 再者,君子、小人不是天生的。别以为你们衣冠楚楚就是君子,别人短衣粗褐就是小人。君子、小人当以道德分。以自己的劳作换取生存必须的利益,天经地义,不失为君子。相反,不劳而获,还想多吃多占,那才是小人。为了自己的享受,剥夺别人生存的权力,更是无耻之尤,当天下共诛之。 此言一出口,立刻被有些人抓住了把柄。 有人上书,弹劾陈宫,说他诽谤朝廷,指斥至尊。 天下百官都是臣,以履职换取俸禄,不做官就没有俸禄可言。唯有天子,不做事也能享受最好的待遇。按照陈宫的观点推论,天子就是不劳而获的代表。 刘协接到上书后,也是哭笑不得。 能够上书的大臣肯定不会这么蠢,这是有人看不惯陈宫,看不惯这些离经叛道的思想,故意来找茬。 把战火引到皇帝本人身上,向来是打击政敌的最佳手段。 因为皇帝就是皇权制度中最不合理的软肋。种种矛盾,皆因皇帝而生。 他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