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1/2)
真有了闪失,可不是杀几个人就能够弥补损失。 小高王不喜欢杀人,只是很多时候他不得不杀人而已。 当海盐能够投放市场,就将着手打击私盐。 同时,高澄已经盘算好了,当各盐场正式开始生产,也是他第三次巡视河北的时候。 河北是高氏的根基,高欢曾与高澄说过,要常往邺城暂住。 不过最近两年高欢忙于西征,以及西征失败需要在晋阳安抚军心。 高澄也因为西线战事与变法维新,父子俩已经很久没有踏足河北,等待各地盐场落场,高澄也正好趁此机会巡视沧、瀛、幽三州。 至于不属于河北的青州,高澄并不挂怀,只因为青州刺史是深受他信赖的核心文士,赵彦深。 心中有了计较,高澄也开始考虑如何对付私盐。 在东魏当私盐贩子并不是提头买卖,这还是因为它承袭自摆烂的北魏朝。 民间缺盐,官府便也默许私盐的生存,顶多吃拿索要。 但也不能小瞧了他们的战斗力,利益所在,盐场的争夺少不了械斗。 戚继光就最爱常年械斗却又朴实的义乌矿工。 常年用州郡兵看护盐场,并不是正途,受戚继光的启发,高澄也在想,是否可以打着护卫盐场的旗号,自己组建一支盐兵,专门从私盐场里招收朴实却又勇于械斗的盐工。 不止如此各地都有私矿,自己是否也可以打着护卫矿场的名义招纳矿工组建矿兵。 这些人虽然名号是护卫盐场与矿场,但严加训练,未尝不能成为自己麾下除京畿兵之外,第二支主力部队。 既有这般心思,高澄首先向高欢去信,说明自己整顿盐务增加财税的措施,并以护卫盐场为由请高欢许他招募从盐工之中招募盐兵。 矿兵一事暂时先放下,免得让老爹过于敏感。 高澄相信高欢一定会同意,首先是盐场的带来的利润,足以让他动心。 其次便是倚重六镇鲜卑的高欢对汉军战斗力其实看不太上,只有高敖曹的部曲能让他另眼相看,其余州郡兵,也就守城的本事,真要拉出去野战,也只能当个气氛组,或者攻城时消耗守军箭矢。 这一点其实父子俩看法是一致的,但高澄有戚继光的事迹作例子,他明白朴实且常年械斗的盐工、矿工并不是州郡兵所能比拟。 在汉军崛起之前,汉化万分艰难,高澄设盐兵,与之后设矿兵,不只是满足自己的私欲,也是在为将来做准备。 将信封封好,高澄立即命人送往晋阳,交由高欢批阅,既然父子俩约定了高欢主军,高澄主政,哪怕是设立盐兵看护盐场这种小事,高澄也会向父亲请示。 虽然大权在手的他,嚣张越发向原主看齐,但骨子里的谨慎是改变不了的。 信使走后,高澄又给青州刺史赵彦深写信,让他留意境内私盐场所的盐工,看看是否真如自己所想,能够得用,练就又一支强军。 若真是因争夺盐场而勇于械斗,高澄无论如何也要在规模上与高欢斤斤计较,大不了再其余各州也设置盐场,临海的又不只有四州而已。 招募盐工为兵,另外的一个好处,自然是削弱盐贩子们的反抗力量。 谁知道这里面会不会有人掏出十八根扁担搞事情。 没有家族背景,却能守住私盐利益的,哪个不是悍勇之辈。 说来好笑,小高王对于士族门阀予取予求,全然没把他们的势力放在心上。 而对于这些卑贱盐贩,却要深思熟虑。 论实力、影响力、社会名望与地位,那些盐贩给士族门阀提鞋都嫌他们手脏。 但这些人是真的敢造反。 光脚不怕穿鞋,他们贱命一条哪有世家大族那么多顾忌。 因此,对付这群盐贩子,高澄必须慎之又慎。 第二百零一章 高家麻鞋 太昌六年(537年)六月十三。 高欢正逗弄元娘、游娘怀里的高孝璋,高孝瑜兄弟俩的时候。 高澄的来信也被送进了渤海王府。 如今的高欢,确实清闲,有幕僚们处理军中常务,要不是还把兵权握在手上,时不时需露面刷刷存在感,安抚人心,提振士气。 他几乎就处于退休带孙儿的状态。 对于高澄在信中所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