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三百人虽说在计划中是不用上战场的,但是作为战役总预备队,成员学会骑马是必须的,至少也要达到骑马步兵的档次才可以。

    在这个过程中,曹总兵还和一位朝廷大佬打了一番笔墨官司——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总督京城内外军务,孙承宗孙老倌。

    话说某位总兵打着勤王的旗号赖在天津不走之后,一开始京城那边也没在意:己巳之变中前后聚集在京师附近的勤王兵马号称有四十万,实际上二三十万人还是有的,这中间各地军将混杂,也没人注意到名义上只有几百兵的某南方总兵。

    这个情况在三月份之后改变了。

    由于后金大军撤退,京城开始陆续开放各门,于是兵部和各地的信息传递密度又恢复到了往日水准。

    这样一来,被崇祯火线提拔成兵部尚书的孙承宗同志,在不久前终于注意到了曹总兵——天津的报功单子来了,上面有文官的署名,这说明功劳都是真的。

    于是孙老倌就顺手下令:着漳潮副总兵曹某即刻带兵前来京圜处听用。

    然后过了几天,曹总兵的公文来了。公文是这样说的:由于之前和鞑兵死战,曹总兵亲身上阵,“身被七创”,血流一地,这才砍了十几个鞑子脑袋,所以总兵此刻正在养伤,行动不便。

    再加上这边南人士兵太多,水土不服大部病倒,所以暂时不能来京圜参加会战……曹总兵承诺,一旦身体有了起色,立即来大人麾下听令。

    正常来讲,孙承宗看完这道公文也就过了,然而事情不是这样的。既然曹总兵在天津的公文来了,那么其他人的公文同样能来,这中间还包夹着一些私人信件。所以老孙头很快就把曹某人在天津干了些什么都搞清楚了。

    如此一来,老孙头就对这位曹将军充满了兴趣——不远千里浮海而来,到站后却在天津逗留不动;说是来勤王,却大做买卖至皇上于不顾,说是来混日子,却又带兵偷袭了鞑子……

    我真是猜不透你啊?

    好在老孙头经验丰富,脑筋一转就自以为看破了曹总兵的心肝肺。

    老孙头对付军阀,确实是有丰富经验的。

    就在不久前,当袁崇焕在京城城门楼上被崇祯拿下时,站在一旁的袁崇焕亲密战友、辽西将门集团核心领导、明末卖队友达人、辽晌集团分赃大佬、食人魔祖大寿同志,同样是“双股战战”“汗出如浆”。

    接下来呢?祖大寿同志前脚从城门下来,后脚就带着手下大军跑路了……是的,祖大寿再一次发挥了关宁军的祖传手艺,在关键时刻卖队友跑路了。

    这一次卖掉的是皇上。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早先一直督师蓟辽,主持修筑了关宁锦防线的孙承宗,赶紧写信劝住了已经跑到半路的祖大寿。

    然而即便这样,祖大寿同志就此待在蓟州,终明一朝,再也没有踏入过京城半步。

    所以说,几乎半辈子都在和辽西军阀打交道的老孙头,还是对军头的心思比较清楚的——和朝廷打交道的同时,随时保持着独立性,稍有风吹草动,爷就不伺候了。

    所以双方虽然没见过面,但是孙承宗现在自认为对曹总兵这个前海寇还是有研究的:和祖大寿之流都是一路货色,比起祖大寿来,曹某人无非是军阀作态更加露骨一些罢了。

    另外,让老孙头对曹总兵格外感兴趣的还有一点:阔绰。

    在老孙头的印象中,除了每年吞掉大批朝廷岁入的关宁军之外,这遍天下的武人,就没有不是穷鬼的。

    军将们有的是为了养家丁,有的干脆就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过奢靡日子,所以大肆克扣普通士兵粮晌,导致部众战力低下,毫无斗志。

    然而从最近老孙头接到的一些情报来看,这位从南方来的总兵,所到之处商贾景从,南货滚滚而入,俨然是一位当代陶朱的架势。

    所以老孙头就想和曹总兵多接触一番:独一无二,能自己养活自己的军头,从长远来看,是要比关宁军更值得探究的人物。

    于是孙老头便提笔给曹总兵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的内容很对军阀胃口:老孙头不但对草莽出身的曹某人温言勉励,还郑重对这种千里浮海勤王的精神表示了赞赏。

    与此同时,老孙头在信中还许下承诺:只要曹总兵能在后续的勤王战役中再立新功,那么他一定会在皇上面前为将军请功,这是朝廷肱骨应有的待遇。

    结果老孙头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件,最终换来的,却依旧是曹将军那一套说辞,只不过更加客气了一点:待手中南兵痊愈,曹川必提兵北上,和鞑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