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1/2)
以前摸着曹魏、司马家过河,现在要走自己的道路了。 很可能鲁芝一直在酝酿此事,今日才说出来。 “五兵尚书改为兵部,田曹尚书、左民尚书合为户部,吏部、度支不变,增设工部。”鲁芝浸淫官场几十年,自然熟知各种弊病。 不过在这方面,杨峥更有发言权,“伯父所言甚妙,朕建议田曹、左民、度支合并为户部,吏部、兵部、户部、工部,再增设刑部、礼部!” 至于三省,早就有了,中书监就是中书省,尚书省沿袭汉代以来的尚书台。 门下省名为侍中寺。 王允改宦官机制,革除十常侍之弊,增设侍中,以国中才俊充任之,随侍皇帝左右。 魏晋本质上奉行的是侍中政治,皇帝左右侍从参与的谋议和谏诤国家大事。 侍中从汉代皇帝身边的顾问转为实权,直接影响国家的运行。 包括大将军、大司马其实都是围绕在皇帝身边的高级侍中而已。 皇帝信任谁,谁的职权就会无限放大。 本质上是人制,而非制度。 五曹的地位更为低下,职权各种重叠。 所以三省六部也是历史的一个大潮流。 听完杨峥的建议,鲁芝眼神一亮,“陛下天授神机,臣不如也!” “此制甚妙,各部各行其事,不再互相推诿、掣肘。”卫瓘赞许道。 三省六部差不多是古代官制的范本,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秦国行均田制、府兵制,总要有配套的框架不是? 有了六部,大将军、大司马、丞相这个级别的重臣就可以取消了。 这时代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平衡皇权和臣权。 臣权太大,必然会压制皇权。 但皇权太大,也不是什么好事。 孙皓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最好的制度是互相影响,互相牵制,即便皇帝水平一般,国家也能良好的运行下去,而不是被权臣架空…… 魏晋一直到南北朝,兴起的权臣一波又一波,根源就是官制的缺陷。 直到隋文帝设立三省六部,华夏才趋于稳定。 杨峥本来想顺手把三省也推出来,不过转念一想,三省互相牵制互相掣肘,虽利于平衡,但不利于即将开始的统一大战。 还是等天下一统,再考虑此事。 改建六部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各部的交接、人员任用、适应等等,都需要时间。 杨峥还要看看六部适不适应秦国的水土。 随便一个小细节出现问题,就是全国性的人祸。 第七百一十三章 庆功 司马炎回到洛阳后,万人空巷。 俘虏一国皇帝,即便是他的父辈也没做到。 更何况司马炎还亲临前线,其声望和威信瞬间达到巅峰。 中原各士族纷纷出城十里迎接,百姓老幼相扶,争相观望。 司马炎华盖麾羽、节杖旌旗,左右虎贲之士相随,前后精骑开道,一派大国天子气象。 令辽东鲜卑诸部震惊不已。 孙皓与其近百妃嫔坐于牛车之上,头顶上也插着一杆青盖遮挡太阳,接受百姓们投来好奇的目光。 正因当年青盖入洛阳的谶言。 不过时间上提前不少。 汉魏名士多以乘坐牛车为风雅,牛车不急不缓,正好能衬托名士们的风度。 所以孙皓坦然自若。 司马炎为其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接风宴”,凡是洛阳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受邀而来,回京叙职的陈骞也刚好赶上这场盛事。 收获这么一个大活宝,司马炎当然要好好炫耀一把武功。 席间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孙皓来者不拒,一点儿都不觉得尴尬。 大多数时候,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丝竹歌舞全都差不多后。 司马炎向石苞使了个眼色。 但石苞不知是喝多了还是精力不济,又靠在凭几上睡着了。 司马炎只能目视另一位大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