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9章(1/2)
任何文明都有长有短,有短板不可怕,怕的是看不到自己的短板,不承认自己的缺点,盲目的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杨峥下令搜集西方关于海船方面的书籍。 藏书阁中,只有那么一两本与船相关,还只是间接的带了一笔,没有详细描绘。 杨峥只能把主意打到大兴的胡商身上,他们神通广大,或许会有所收获。 大力出奇迹。 在杨峥把悬赏提到百两黄金时,终于有人找上门来了。 来的是个祆教徒,也就是拜火教,名叫钵逻犀那,一脸浓密的胡须,此人家族时代造船,后皈依拜火教,成为狂热信徒,游走在西域,习惯姑臧宽松的文化氛围,与儒道佛多有交流。 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大秦建一所祆教寺庙。 不过他区区数十人之力,无法跟整个儒佛相争,辩论讲经,肯定干不过儒佛两家,道家的人更不屑与逞口舌之利,祆教也就逐渐被边缘化。 “你若是愿意,朕可以在海事司给你个次官,若真改良大秦的海船,朕给封个侯爵。” 祆教的兴起,其实正是魏晋南北朝时代。 “不要侯爵,小民不要侯爵,尊敬的大皇帝陛下,小民希望在大兴开一座祆教寺。”这老外连连摇手,一口汉语倒是说的挺标准的。 这时代敢万里迢迢来传教的,都是各文明的精英。 “建寺?”说实话,杨峥对这些外教颇为排斥。 有些教派是有毒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历史上拜火教好像在华夏昙花一现,便匆匆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没流传多广。 其实一个民族的自信起来了,这些外面的教派都难以发展。 盛唐之时,中原什么教派都有,也没见它们翻出浪花。 而当华夏虚弱,陷入自我否定时,它们才有可趁之机。 看这厮的架势,估计是个油盐不进的主儿,威逼利诱只怕都没什么用,杨峥思索了一阵,“如果你的确能建造海船,朕可以考虑。” “陛下放心,小人这就回信家乡,让家族中的工匠赶来!” 还有这好事? 杨峥大喜,“等等,不仅是造船工匠,其他工匠朕也要,你若是能多招一些人来,朕允许你建寺!” “陛下真实以为仁慈而伟大的君主!”这厮激动的都跳了起来。 一座寺庙而已,还能把儒道释都弄翻不成? 儒家在华夏传承几千年,早就深入人心,佛家若不是与儒教结合,能不能在中原玩得转还是两说。 儒教别的本事没有,这方面的水平还不错。 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文化自信。 不弄些鲇鱼进来,儒道释就没进取心。 虽然在纸面上恢复了墨家,但此时的墨家只是作为儒家的补充而已,想跟儒家分庭抗礼,没有一两百年的孵化,根本不可能。 此外,大秦也是有防火墙的,明面上有鸿胪寺,暗地里有锦衣卫。 祆教教众都要鸿胪寺发的度牒才算合法。 再说不让他们明面上传教,他们就会转为地下活动,威胁更大。 一座祆教寺庙,也可以作为两个文明交流的窗口。 很快,大秦的各种造船术被整理下来,记录在《船政》之中,杨峥令抄录十二份,四都加上建业,各保存一份,藏书阁留一份,皇室内府藏一份,太学留一份,工部留一份,《泰兴大典》收录一份,剩下的交给海事司。 理论的东西有了,就该付诸实践了。 造海船需要大龙骨,寻常的树木能以承担重任。 最好的木材一是辽东的身上老林,二是云南的密林,三是岭南大木。 杨峥干脆开了三个造船厂,一是辽东船厂,设在辽州平郭县(后世大连)。 二为江东船厂,设在建业。 三为岭南船厂,设在合浦。 先别管西方的船怎么造,改进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把咱们自己的东西弄传来,然后跟被人的东西放在一起比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朝廷要建三个船厂的消息一放出去了,立马就有人来投资了。 山东、中原、江东的士族豪强主动上书,愿出钱出技术,只要杨峥允许他们买船就可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