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声,不过这似乎完全不影响他的好心情。

    一个久为疾病所困的人得知自己往后将一身轻松, 即便眼下承受着那么一点点对常人来说难以忍受的痛苦, 心中也是颇为开怀的。

    刘彻实在没忍住,走过去问道:“你们在聊什么?说来让我也听听。”

    这颇有些威仪的声音让苏轼愣了一下, 转头看去, 只见门口来了一连串生面孔。这病房只用个门帘与外头隔开, 私密性着实有待增强啊!

    再看这走进来的几人,那可都是仪表堂堂。

    霍善见到来的是刘彻等人, 马上给苏轼介绍了一下, 这是我姨公, 这是我舅公, 还有的不太认识,就不讲了!

    少府赵禹:“……”

    没事, 这时候只要微笑就可以了。

    苏轼一听霍善的介绍便知道来人的身份。

    震惊!汉武帝和卫青竟在我眼前!

    苏轼当初之所以写那么多史论指点江山,主要还是要写制策给领导们点评。

    像苏轼考制科考试的时候, 每个月都要交个三五篇上等的策论与诗文上去, 还得交满一整年,可不就得把秦皇汉武他们拉出来疯狂水文吗?

    而且想要考出好名次,首先得有自己的风格,其次是想法不能太离经叛道。所以他在人物臧否方面虽有不少个人看法, 但大体都是与当时的主流观点相契合的。

    简而言之, 人在写作文的时候讲了啥, 回头他自己可能都不记得了。

    至于嘴人这件事,世上很少有能不被苏轼锐评几句的人。

    他读昭明太子写的《文选》, 表示这书选编得毫无章法,居然还贬低他偶像陶渊明写的《闲情赋》,明明这文章写得堪比《国风》和屈原,萧统这小子根本不懂欣赏陶渊明的美!

    到读《史记》的时候,苏轼又表示西汉人大多谄媚而不自知,你看这个司马迁够清正刚直了吧?结果写到《卫青传》的时候行文不写“青”,只称大将军。

    司马迁人在其中,感受不到自己的谄媚,而他,苏东坡,打开《史记》一眼就看出来了!

    这还只是对过去的著作大侃特侃,遇到当代同僚的著作苏轼也没放过。

    比如有次有人拿了本王安石写的《华严经解》给苏轼看,当时王安石还在当宰相呢,苏轼看后直发笑,提笔就在后头给写了个跋。

    苏轼在这篇跋里写了个小故事,说是自己听闻汧阳的猪肉特别好吃,特命人过去卖只回来尝鲜。没想到仆从半路把猪丢了,怕被他惩罚,只好买了头别处的猪回来充数。

    结果他和客人们不知道猪被换了,席间纷纷夸这猪味道特别好,跟其他地方的猪不一样。后来仆从欺瞒的事败露,大伙都觉得非常惭愧!

    苏轼表示,你们夸王安石这书,和我跟宾客们夸那只“汧阳猪”没啥区别。

    唯一不同的是“荆公之猪”还没败露而已。

    没错,这就是苏轼,一个对谁都能锐评几句的奇人。

    甭管你是皇帝还是宰相,都是我苏轼的写作素材罢了!

    不过如果他和王安石见了面,依然会进行亲切友好的交谈。这就是读书人的基本礼仪了,不管过去有过什么矛盾冲突,见了面还是能维持基本的友善。

    现在见了刘彻等人,苏轼的心态也是一样的。

    你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我以前骂过什么!只要没人提起来,双方自然能相安无事。

    只要霍善这小娃娃不当场自爆,这里又有谁知道他以前干过啥?

    苏轼心里没有慌,但忍不住直犯嘀咕:怎么大汉皇帝这么闲?不是说这是县里一个庄子吗?为什么汉武帝刘彻和大将军卫青会跑来这种地方?

    搁在他们宋朝,皇帝敢这么闲着没事到处溜达,言官绝对能把他给骂死。

    要知道御史台可是有考核目标的,每个月不弹劾够次数,你这御史的年终考核绝对不及格!若是汉武帝遇上大宋御史台,每个御史绝对都绩效超标。

    想到大宋,苏轼脸上的笑容又渐渐消失了。

    自从朝中两派相互倾轧,换得最快的就是御史台。言官们已经沦为执政宰辅的打手,宰辅想攻击谁他们就攻击谁,与其说是督查百官与皇室的,倒不如说是给上头当走狗的。

    连言官都失了风骨,大宋三十年后遭遇的那场厄难似乎不是什么稀奇事。

    苏轼心情微微沉郁。

    他颇为无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