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节(2/3)
还是很有底蕴的, 大概是因为往日楚人信奉鬼神,很喜欢搞各种巫祝仪式, 所以很容易就演出了王朝末年那兵荒马乱的架势。 一场代表天下大乱的群魔乱舞结束以后,就是一首《临江仙》横空出世。 没错, 就是杨慎写的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 李时珍特别爱唱给他们听,所以袁枚他们就把这首词给添上了。 为了让曹操声名远扬,交流群里的每个人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比如诸葛亮就给大伙描述了曹操具体的身高相貌。 虽然到台上不一定能演出来,不过他作为蜀汉代表总要意思意思地为曹操名扬大汉这桩大事添砖加瓦才是。 老曹不用谢,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临江仙》一出, 不少人都听入了迷, 主要是这曲调是他们此前没听过的,那唱词也很好懂, 只听那么几句,所有人仿佛都看到个满面沧桑的老人立在江边追忆着那尚未远去的乱世烽烟。 刘彻也觉得这曲儿听起来很新鲜,勉强让他忘记了刚才那出《金箱藏经》给他带来的不愉快。 他可是专门设立乐府让李延年给他收集天下新旧之声的音乐爱好者,当初卫子夫也是凭着一副好歌喉引起了他的注意,所以他对于好听的乐曲还是很喜爱的。 唯一让他比较郁闷的是,他才刚被这曲《临江仙》牵扯出的宏大背景故事吸引,就发现……主角竟不是什么俊男靓女,而是开局就在月旦评中得不到点评、私底下去追着人给他评价的曹操! 不得不说,这个月旦评还是很有意思的,由出名公正高洁的名士于每月月初对乡中能人进行点评。 许多人因为得了一句好评,从此声名鹊起、万人簇拥。 相比之下,得不到点评的人就只能籍籍无名地待在一边对这类幸运人士羡慕嫉妒恨了。 刘彻都代入到那个声名鹊起的年轻人身上了,结果接下来的戏告诉他,主人翁居然是那个在阴暗角落嫉妒别人的人?! 这叫曹操的家伙追着月旦评主持者给他点评,对方无奈之下只能给他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奸雄什么的听起来就不是好词,曹操听后却哈哈大笑,满意地走了。 刘彻:很怪,再看一眼。 很快地,大伙都知道这乱世之奸雄是怎么个奸法了,他因为养不起兵马,居然设立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专门负责发墓敛财! 乱世之中人相食尚且不罕见,谁还会去尊重什么王侯将相、什么死者亡魂。 你们都已经死了这么多年了,子孙后代借你们点钱花花又如何! 这里的建议是不要把贵重东西放进棺材里,放在墓室里头就得了,不然你看看……这些人竟开棺随意地戏耍里头的尸骨! 没错,又是一个曝尸荒野结局! 刘彻:????? 为什么又回到这上面来了?敢情这就是你们今天的主题对吧? 刘彻想起早些时候霍善曾在自己面前讨论厚葬好还是薄葬好,只觉又好气又好笑。 这小子也不知像了谁,有时候还挺固执的,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就一定要说服别人也认同他。 关键是,这么多的故事,这么庞大的戏文内容,肯定不是霍善这小子自己能捣鼓出来的。 想起终军过来这边参加元宵灯会,还曾拉司马迁他们一起写文章吹嘘那是一场怎么样的盛会,刘彻觉得这事和司马迁等人脱不了关系。 霍善手底下拢共也就他们几个能写的,总不会是霍去病来操刀的吧? 这些家伙还真是年纪轻,所以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 刘彻初时还有点想找霍善他们算账,欣赏完整场《曹操发墓》后便不那么在意了。他趁着观众们还沉浸在精彩故事的余韵里先退了场,走过去把被苏武抱着看完了全场的霍善拎走。 霍善还没反应过来呢,就已经被刘彻抱离人群了。他积极询问刘彻的观后感:“您觉得这几场戏怎么样?” 刘彻道:“就你们用十天半个月捣鼓出来的玩意,哪里有宫中俳优演得精彩?” 霍善才不信,哼道:“我又不是没看过宫中的戏,很多故事都没有意思。” 刘彻其实也是这个看法,碰上宫宴和重要场合的演出,无非是起祭祀或者教化作用,故事性是非常弱的。 作为一个书只读一遍就能全记住的皇帝,刘彻也觉得那些公式化的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