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7章 有破有立(2/4)
p;孙策摇摇头,神秘一笑。“你境界不够,说了也白说。”不等严浮调说话,他又举起手,在严浮调面前翻了两下,说道:“大道本一,观者不同,浮屠、道门,不过是不同的说法。浮屠经千万卷,不过一个空字。道德经五千言,也不过一个无字。只不过这里面又有细微区别,不足为俗人道。”
陆康有些不高兴了。“大王,浮屠与道门相通,那儒门呢?”
“易学是儒门学问,还是道门学问?”
陆康不屑一顾。“当然是儒门学问,道门不过附会而已,哪里懂得易之真义。”
“不然。”孙策摇摇头,想了想,转身一指不远处的一座小山峰,一道清泉正顺着山坡流淌,哗哗有声。“譬如这水,在峰顶汇聚成泉,一方面受日光蒸腾而为汽,为云为霞,另一方面顺流而下,滋润草木,看似截然不同,其实都来自于那一洼清泉。异与同,不在于水,而在于人,在于人能看到哪一步,想到哪一步。若是见云是云,见水是水,那就是异。若见云不是云,见水不是水,那就是同。”
陆康抚着胡须,思索片刻。“臣虽不完全赞同大王之说,但也不得不承认大王说得有些道理。仅境界而论,已非臣所能及。”
严浮调虽没说话,却也下意识的点头赞同。他想了好一会儿,又问道:“浮调承认学问不精,境界不高,不如大王远甚。但自觉问道之心尚诚,日夜警省,不敢疏忽,大王为何责浮调以欺师灭祖之罪?”
孙策收起笑容,斜睨了严浮调一眼,看得严浮调心里咯噔一下,有种不祥的预感。
“你当真不知?”
“浮调……不知。”
“那我问你,佛陀本是王子,为何出家苦行?”
“为悟道。”
“苦行是不是悟道必须?”
严浮调迟疑不答。他已经明白了孙策的意思。在传道和与人辩论的过程中,已经有很多人提及过这个问题。信了浮屠教,是不是一定要出家,是不是一定要苦行?佛陀以王子之尊出家,抛妻弃子,托钵行乞,是不是必须如此?这个问题不仅让很多对浮屠道经义感兴趣的人望而却步,也让很多持反对意见的人有了攻讦浮屠道的借口,陆康便是其中之一,刚刚就曾指责浮屠道无君无父,不合人伦。
对潜在信众的疑惑,这个比较好解答,不出家也可修习浮屠道,即所谓居士。居士这个词本是指处士,近似于隐士或者逸士,如今被浮屠道借用过来,指在家修习浮屠道的人。对那些想修浮屠道,求解脱,却又不能出家的人来说,做居士同样是一种选择。
至于无君无父,不合人伦,严浮调根本不屑一顾。浮屠道劝人向善,求的是大福报,是来生的解脱,不仅对自己有益,对君父同样有益,更甚于孝子忠臣。
但他不敢用同样的理由来反驳孙策。孙策刚刚表现出了对浮屠道的了解,已经远在他之上,说服他可比说服陆康等人难多了。如果一言不合,在吴国传道的事就泡汤了。
“是不是不太好回答?”孙策来回踱了两步。
严浮调老老实实的承认。“大王境界高明,浮调的确有所顾忌。个人荣辱事小,传道事大。”
“既然如此,不如我替你答了吧。苦行未必能悟道,但不苦行怕是悟不了道。何也?浮屠经义在空,在断舍离,放弃身外之物,甚至放弃肉身,直指本原。苦行是为了放弃那些不必要的牵挂,如果连身外之物都放不下,你还悟什么空?”
孙策在严浮调面前站定,又道:“你身边的弟子,是不是已经有人沉湎于锦衣玉食、声色犬马,置道心于脑后了?以佛陀之大智慧,都要终生苦行,你们何德何能,觉得自己毋须苦行就能解脱,得大福报?”
严浮调窘迫不已,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何止是他身边的人,他本人也不例外。对他来说,浮屠道首先是一种学问,他喜欢这种学问,并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他,却没有苦行求道的意思。
“你说,这是不是欺师灭祖?”
“这个……大王,我等凡夫俗子,岂能与佛陀相提并论,此生解脱,怕是无望,只能……”
“既然智慧不如佛陀,就更当勇猛精进,不能片刻放松。”孙策挥挥手。“你想传道,我不反对。有人愿意信奉浮屠道,我也不反对。求学问道,这都是你们的自由。但欺世盗名
陆康有些不高兴了。“大王,浮屠与道门相通,那儒门呢?”
“易学是儒门学问,还是道门学问?”
陆康不屑一顾。“当然是儒门学问,道门不过附会而已,哪里懂得易之真义。”
“不然。”孙策摇摇头,想了想,转身一指不远处的一座小山峰,一道清泉正顺着山坡流淌,哗哗有声。“譬如这水,在峰顶汇聚成泉,一方面受日光蒸腾而为汽,为云为霞,另一方面顺流而下,滋润草木,看似截然不同,其实都来自于那一洼清泉。异与同,不在于水,而在于人,在于人能看到哪一步,想到哪一步。若是见云是云,见水是水,那就是异。若见云不是云,见水不是水,那就是同。”
陆康抚着胡须,思索片刻。“臣虽不完全赞同大王之说,但也不得不承认大王说得有些道理。仅境界而论,已非臣所能及。”
严浮调虽没说话,却也下意识的点头赞同。他想了好一会儿,又问道:“浮调承认学问不精,境界不高,不如大王远甚。但自觉问道之心尚诚,日夜警省,不敢疏忽,大王为何责浮调以欺师灭祖之罪?”
孙策收起笑容,斜睨了严浮调一眼,看得严浮调心里咯噔一下,有种不祥的预感。
“你当真不知?”
“浮调……不知。”
“那我问你,佛陀本是王子,为何出家苦行?”
“为悟道。”
“苦行是不是悟道必须?”
严浮调迟疑不答。他已经明白了孙策的意思。在传道和与人辩论的过程中,已经有很多人提及过这个问题。信了浮屠教,是不是一定要出家,是不是一定要苦行?佛陀以王子之尊出家,抛妻弃子,托钵行乞,是不是必须如此?这个问题不仅让很多对浮屠道经义感兴趣的人望而却步,也让很多持反对意见的人有了攻讦浮屠道的借口,陆康便是其中之一,刚刚就曾指责浮屠道无君无父,不合人伦。
对潜在信众的疑惑,这个比较好解答,不出家也可修习浮屠道,即所谓居士。居士这个词本是指处士,近似于隐士或者逸士,如今被浮屠道借用过来,指在家修习浮屠道的人。对那些想修浮屠道,求解脱,却又不能出家的人来说,做居士同样是一种选择。
至于无君无父,不合人伦,严浮调根本不屑一顾。浮屠道劝人向善,求的是大福报,是来生的解脱,不仅对自己有益,对君父同样有益,更甚于孝子忠臣。
但他不敢用同样的理由来反驳孙策。孙策刚刚表现出了对浮屠道的了解,已经远在他之上,说服他可比说服陆康等人难多了。如果一言不合,在吴国传道的事就泡汤了。
“是不是不太好回答?”孙策来回踱了两步。
严浮调老老实实的承认。“大王境界高明,浮调的确有所顾忌。个人荣辱事小,传道事大。”
“既然如此,不如我替你答了吧。苦行未必能悟道,但不苦行怕是悟不了道。何也?浮屠经义在空,在断舍离,放弃身外之物,甚至放弃肉身,直指本原。苦行是为了放弃那些不必要的牵挂,如果连身外之物都放不下,你还悟什么空?”
孙策在严浮调面前站定,又道:“你身边的弟子,是不是已经有人沉湎于锦衣玉食、声色犬马,置道心于脑后了?以佛陀之大智慧,都要终生苦行,你们何德何能,觉得自己毋须苦行就能解脱,得大福报?”
严浮调窘迫不已,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何止是他身边的人,他本人也不例外。对他来说,浮屠道首先是一种学问,他喜欢这种学问,并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他,却没有苦行求道的意思。
“你说,这是不是欺师灭祖?”
“这个……大王,我等凡夫俗子,岂能与佛陀相提并论,此生解脱,怕是无望,只能……”
“既然智慧不如佛陀,就更当勇猛精进,不能片刻放松。”孙策挥挥手。“你想传道,我不反对。有人愿意信奉浮屠道,我也不反对。求学问道,这都是你们的自由。但欺世盗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