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第1081节(1/4)
也就是前几年办了一场万国来朝之后,加上刚好有藩务出身的大佬进入了参务院,更加重要的是礼教部的负责的事务太多,帝国高层也早就有心思把礼教部进行拆分……因此顺势设立了藩务总局,级别为从二品,直接独属于参务院管理。
如此也算是对礼教部进行了一定的分权,虽然礼教部依旧还是比较强势,但是已经好了一些。
在这之前,大楚帝国里的礼教部更强势,礼教部尚书更是长期由参务大臣担任。
因为那个时候的礼教部,下设教育司、科学司、科举司、朝报司、出版司、礼仪司、藩务司等多个权重机构,集教育、科研、科举、文化舆论、藩务、祭祀、礼制等多方位的工作。
以至于礼教部在很多年里,在大楚帝国里都兼备了传统礼部的清贵,又有着新时代工业化后的巨大权力。
这样的机构,在大楚帝国里的政治地位,是和工商部、税务部、工业部、吏务部这几个核心机构不相上下的,早期的礼教部尚书,基本都是参务大臣兼任。
不过随着时间的过去,大楚帝国的高层政治构架也在持续不断的变动……礼教部的一些权力机构也陆续被拆分出去或者经过了调整,权势有所缩减,不过依旧是权重部门,尚书还是由参务大臣兼任。
而礼教部的变化也不是唯一,实际上诸多京畿机构都经历过类似的变化,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四五十年代设立的机构有些都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又有新的事物不断出现需要管理。
因此大楚帝国的政治构架,其实一直都在变动……
但也不是说一次性就变动很多,而是几乎每年都改一小点,但是它年年改啊……
这几十年改下来,等到了当代的大楚帝国,其各京畿机构实际上和开国初年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到目前,大楚帝国一共设立了二十多个部,这些部的主官乃是尚书,本职级别为正二品(不包括加衔)。
此外还有二十多个从二品级别的总局,总监,总司……其中也包括了多家特殊的关乎民生,垄断性质的官办行政企业,如盐务总公司、铁路总公司、烟草总公司等……这些总公司其实和正常的官办企业,也就是工业部下属的官办企业不一样。
普通的官办企业,哪怕是工业部下属的诸多超大型企业,其实依旧是属于正常的商业企业范畴……甚至包括财务银行都如此。
但是直接隶属于参务院管理的那几家超大型,名字由‘大楚帝国’开头,然后‘总公司’结尾,并直接以行业命名,如铁路,烟草,盐务等命名的企业……他们虽然走商业运行的模式,但实际上不是企业……
上述二十多个正二品级别的部,从二品级别的总局,总监,总司,总公司等机构……还只是属于参务院体系下的直属机构。
此外,大楚帝国里还有高度独立,设置有上百个科室,号称小中央的翰林院……极端情况下,作为皇帝的罗志学完全可以直接通过翰林院下属的各科室,对各地方,军方发号施令。
大楚帝国里的翰林院非常特殊……这玩意实际上就是个微型版本的大楚帝国中央机构……外头但凡有的京畿机构,不管文武,实际上都能在翰林院里找到相对应的科室……在平日里主要作为罗志学的私人秘书机构,对接下属各部门,起到承上启下,协助罗志学处理诸多事务的的作用……但是关键时刻里,罗志学可以直接通过翰林院下发中旨,号令整个帝国文武。
这也是为什么翰林院掌院,一直都是参务大臣之一的缘故。
此外,大楚帝国里的参务大臣制度也有相应的改变……在承顺四十九年的时候,罗志学随着年纪大了,并考虑到未来太子陆续接班掌权的问题,开始对参务制度进行改动!
其中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改动就是,对参务院进行扩大……而且增加的名额是给文官方面的。
帝国里的参务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帝国里最重要的制度,也是最核心的制度……因为大楚帝国里的参务大臣,协办大臣们,才是真正决定这个庞大帝国诸多战略决策的人,同样的……参务制度也是罗志学这个皇帝直接掌控帝国,维持皇权不坠的核心制度……
参务大臣权力固然大的惊人,但是来去只需要皇帝一句话而已……不需要前明时代的廷推,也不需要搞什么百官推举…
如此也算是对礼教部进行了一定的分权,虽然礼教部依旧还是比较强势,但是已经好了一些。
在这之前,大楚帝国里的礼教部更强势,礼教部尚书更是长期由参务大臣担任。
因为那个时候的礼教部,下设教育司、科学司、科举司、朝报司、出版司、礼仪司、藩务司等多个权重机构,集教育、科研、科举、文化舆论、藩务、祭祀、礼制等多方位的工作。
以至于礼教部在很多年里,在大楚帝国里都兼备了传统礼部的清贵,又有着新时代工业化后的巨大权力。
这样的机构,在大楚帝国里的政治地位,是和工商部、税务部、工业部、吏务部这几个核心机构不相上下的,早期的礼教部尚书,基本都是参务大臣兼任。
不过随着时间的过去,大楚帝国的高层政治构架也在持续不断的变动……礼教部的一些权力机构也陆续被拆分出去或者经过了调整,权势有所缩减,不过依旧是权重部门,尚书还是由参务大臣兼任。
而礼教部的变化也不是唯一,实际上诸多京畿机构都经历过类似的变化,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四五十年代设立的机构有些都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又有新的事物不断出现需要管理。
因此大楚帝国的政治构架,其实一直都在变动……
但也不是说一次性就变动很多,而是几乎每年都改一小点,但是它年年改啊……
这几十年改下来,等到了当代的大楚帝国,其各京畿机构实际上和开国初年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到目前,大楚帝国一共设立了二十多个部,这些部的主官乃是尚书,本职级别为正二品(不包括加衔)。
此外还有二十多个从二品级别的总局,总监,总司……其中也包括了多家特殊的关乎民生,垄断性质的官办行政企业,如盐务总公司、铁路总公司、烟草总公司等……这些总公司其实和正常的官办企业,也就是工业部下属的官办企业不一样。
普通的官办企业,哪怕是工业部下属的诸多超大型企业,其实依旧是属于正常的商业企业范畴……甚至包括财务银行都如此。
但是直接隶属于参务院管理的那几家超大型,名字由‘大楚帝国’开头,然后‘总公司’结尾,并直接以行业命名,如铁路,烟草,盐务等命名的企业……他们虽然走商业运行的模式,但实际上不是企业……
上述二十多个正二品级别的部,从二品级别的总局,总监,总司,总公司等机构……还只是属于参务院体系下的直属机构。
此外,大楚帝国里还有高度独立,设置有上百个科室,号称小中央的翰林院……极端情况下,作为皇帝的罗志学完全可以直接通过翰林院下属的各科室,对各地方,军方发号施令。
大楚帝国里的翰林院非常特殊……这玩意实际上就是个微型版本的大楚帝国中央机构……外头但凡有的京畿机构,不管文武,实际上都能在翰林院里找到相对应的科室……在平日里主要作为罗志学的私人秘书机构,对接下属各部门,起到承上启下,协助罗志学处理诸多事务的的作用……但是关键时刻里,罗志学可以直接通过翰林院下发中旨,号令整个帝国文武。
这也是为什么翰林院掌院,一直都是参务大臣之一的缘故。
此外,大楚帝国里的参务大臣制度也有相应的改变……在承顺四十九年的时候,罗志学随着年纪大了,并考虑到未来太子陆续接班掌权的问题,开始对参务制度进行改动!
其中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改动就是,对参务院进行扩大……而且增加的名额是给文官方面的。
帝国里的参务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帝国里最重要的制度,也是最核心的制度……因为大楚帝国里的参务大臣,协办大臣们,才是真正决定这个庞大帝国诸多战略决策的人,同样的……参务制度也是罗志学这个皇帝直接掌控帝国,维持皇权不坠的核心制度……
参务大臣权力固然大的惊人,但是来去只需要皇帝一句话而已……不需要前明时代的廷推,也不需要搞什么百官推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