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140节(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p; 只要他能设计出来,并成功进行射击,那么后续改进燧发枪的难度就更轻松了。

      不过对于燧发枪,朱高煦并不抱期待,因为他记得燧发枪的点火率十分感人,并不如火绳枪稳定。

      正因如此,十八世纪后期英国使团抵达清朝并介绍燧发枪的时候,清朝官员才会显得不那么感兴趣。

      燧发枪的点火率是如何变得稳定的,朱高煦并不知道,因此他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先把火绳枪研究出来渡过难关。

      当下摆在他眼前的有几个难题,那就是火绳枪所需的两项技术。

      火绳枪能够成为热兵器时代的起点,并不是简单的因为有一个人异想天开提出了它的构想,而是得益于火绳枪时代的几个技术突破……首先是冶金技术。

      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让金属材质的枪管强度更高,加工工艺的变化进步也让枪管制造更容易,管壁更薄而能保证承受火药气体的力量而不炸开。

      火枪和火炮不一样,火炮可以靠增加炮管厚壁来保证强度,而枪需要一定的轻便性,否则无法使用。

      冶金技术和制造工艺进步让枪管变薄,也降低了整体重量。

      对于冶金技术,朱高煦并不担心,因为大明的冶金技术一直领先于欧洲,哪怕到了明末,明朝工匠也只是在设计理念中赶不上欧洲人,但在冶金技术上依旧保持领先。

      真正让朱高煦担心的,主要还是火药技术。

      火绳枪之所以能配合长枪主宰战场,粒状火药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混合物,粉状火药容易分层,容易受潮,其燃烧效能不稳定,这个也导致早期火枪装药多少很随心,添加少了也许子弹软弱无力,多了又容易导致直接炸膛。

      随着火药颗粒化技术的发明,粒状火药性能更稳定,威力更强,也就保证了火枪的威力。

      哪怕只是基本的黑火药,一旦比例正确,依旧可以击杀一个身穿重甲的士兵。

      对于重甲来说,火绳枪之后的火枪完全是一个无解的方式。

      当然,冷兵器被取代是逐渐进行的,并且除了技术进步,更关键是战术的进步。

      西班牙大方阵,可以说是火绳枪时代热兵器取代冷兵器的一个重要模式。

      长矛兵加火枪兵的组合降低了火枪兵被敌方骑兵轻易攻破的风险,也增强了这个组合在战场上的统治力。

      朱高煦不太清楚西班牙大方阵是个什么样子,但他清楚当下的明军是什么样子的。

      论长枪,当下除了老朱,没有人比朱高煦更明白如何训练。

      长枪与火枪是很难有所配合的,因为长枪想要成功抵御骑兵,必须要结成密不透风的枪阵,而这种阵容中,火枪兵是很难有机会射击的。

      因此朱高煦需要做的是训练火枪兵和长枪兵的配合,以三段排枪对抗敌军前军先锋,而后迅速换阵,火枪兵退至后方,长枪兵顶上。

      只要火枪兵能承受住二十步才能射击的压力,那不管是蒙古骑兵还是明军骑兵,他们的兵锋都将在三轮排枪过后被顿挫,而这个时候就是吉林卫长枪兵冲锋的时候。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对于前排士兵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要求极高。

      蒙古人的弓箭是很歹毒,但随着重甲时代到来,骑射已经演变为了抵近面突,而后回转本阵,积蓄马力后再度面突。

      抵近面突的打法,对骑兵来说也需要极强的心理承受力,正常标准下是二十步面突后绕行撤退,部分精锐可以达到十五步乃至十步,但现实中大部分蒙古骑兵只敢在三十步的距离面突,只有装备最精良的敢进入二十步。

      朱高煦运气很差,如果不出意外,他日后遇到的明军骑兵都将是能抵近十余步面突的精锐。

      另外这个时代的火门枪破甲能力也只有十余步,因此明军的火铳手在北伐时并不能很好的击垮成编制的蒙古骑兵,只能在长枪兵后打打下手。

      洪武年间的火铳对付蒙古骑兵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对付明军骑兵了。

      因此朱高煦必要弄出火绳枪,在军队三十步以内的距离构建出一道弹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