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140节(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火绳枪对重甲兵的有效射程是很感人,但还没有感人到三十步以内无法击倒敌人的程度,更何况朱高煦的要求还是极为苛刻的二十步。

      想到这里,朱高煦的目光往城下扫去。

      在那里,等待他的兵卒们正人手一杆丈四长枪,只可惜他们的肩头没有火绳枪,不然他们便是朱高煦心中最佳的‘靖难渤海军’了。

      “得快些解决火绳枪和火炮的问题……”

      朱高煦暗叹一声,随后转头对林粟道:“当下煤炭、铁锭的产量如何?”

      虽说亦失哈才是吉林城的大管家,但林粟负责三个工场的马队和护卫工作,这些工场的情况他也是十分清楚的。

      因此他没有令朱高煦失望,而是不假思索道:“铁锭日产二百余斤,煤炭日产两千斤。”

      两个月的读书写字让林粟多了些沉稳,见状朱高煦也下了城墙,与他在堡内走了几圈。

      他指出部分地方的不足,然后又看了看粮仓之中的粮食是否足够。

      在确定一切都没有问题过后,他才招呼林粟准备回吉林城。

      在回去时,林粟他们搬运着段时间打造好的甲片、头盔和铁锅,朱高煦从铁匠师傅手中接过了账本,这才发现他们在短短半个月里就打造了八万多甲片和一百五十个笠形盔,五百口铁锅。

      这些甲片带回吉林城,存放到冬季由健妇们编制后,起码能编出一百五十套甲胄。

      算下来,炼铁场每天能打造十套甲片。

      依照这个速度,等到九月初,他们起码能打造出九百套甲胄,尽管朱高煦用不了那么多,但有备无患,而且秋收突袭西阳哈后肯定会有不少甲胄破损,有甲片在吉林城也好修补。

      简单擦了擦手,朱高煦便带着林粟与满载而归的马队返回了吉林城。

      从石堡到吉林城没有到矿场那么遥远,只有不过十五里路,差不多两个时辰就能赶到。

      这一路上,朱高煦欣赏了这个时代的东北山林,几乎随处可见那种数人才能合抱的树木。

      林中,许多傻狍子傻乎乎的看着朱高煦他们,那赶路的兵卒也不嫌弃,纷纷张弓搭箭。

      只是两个时辰的路程,他们就收获了两头傻狍子。

      待走出树林,眼前一幕豁然开朗……

      在前方的土路两侧,曾经那种泥泞的淤地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灰白色的水渠,以及紧邻水渠的一块块稻田。

      这些稻田中种满了江南的粳稻,而这也是吉林城的新产物。

      明代江南粳稻亩产在三石左右,但成熟周期和后世东北水稻一样,都是五个月左右。

      这个时代的东北,一年之中属于温期的月份只有五月初到九月中旬,不足四个半月,因此江南粳稻是否能长成朱高煦十分好奇,为此专门开了十亩的试验田。

      在朱高煦看来,哪怕这十亩田中只有一亩水稻适应了东北的环境,对于他来说也是值得的。

      唐宋时期的吉林都能种植水稻,哪怕明代比唐宋的平均气温降低了两度,却也不可能说根本无法种植水稻。

      从他往前世隔壁农业单位学来的知识,平均气温下降一度会导致粮食产量降低一到一成半,但只要人工照顾好,作物依旧还是可以存活的。

      所以他想试试看,在如今的吉林到底能不能种植水稻,即便不能,他就不相信他不能培育出耐寒品种。

      日本和韩国人都能做成的事情,没有理由他做不成。

      如今这批水稻只是他尝试性播种,如果到九月中旬吃不了,那他就会效仿后世“先育苗后插秧”的办法种植水稻。

      他已经让人在城中开辟了试验田,尽管这个时代没有塑料布来给他来建造温室,但汉人也有类似的温室手段。

      西汉时期,太官园已经掌握了在冬天利用“温室”培育反季节蔬菜的技术。

      他们建起密闭的“温室”,全天不间断地利用“蕴火”来升高室内温度,培育了包括韭菜在内的最早的“大棚蔬菜”。

     &em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