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451节(1/3)
身穿朝服的张玉站出来作揖,将群臣们从遐想中唤醒。
“奏!”
朱棣威严开口,张玉闻言也躬身作揖,而后开口道:
“六军都督府去岁有屯田子粒二千余四十万石。军马五万九千六百七十二匹,乘马二十万四千三百匹整,草束三千六百四十七万余束。”
“岁支军粮二千七百万石,军饷二百三十万九千四百贯,草束殆尽。”
“今岁需朝廷调拨粮食六百六十万石,军饷二百三十万九千四百贯,另需发徭役割草束三千万束,需朝廷拨豆料二百万石。”
“准奏!”对于六军都督府的需求,朱棣不假思索的就选择了同意。
不过如此一来,也让正旦朝会成为了去岁的年末总结大会。
户部尚书郁新走出一步作揖:“去岁百官及地方岁支一千九百四十七万六千余石,存一千二百五十余万石。”
“今岁朝廷营造北京、补贴辽东、疏通河道、修建黄河上游束水闸及吴淞二江,下西洋需支三百万贯,粮九百万石……”
“算上积存的府库仓粮,可调用钱七百二十三万贯,粮三千七百二十万石。”
郁新把大明朝的底子说了个大概,不过由于去年没有蠲免天下过半,赋税正常,因此去年积存钱粮各二百余万。
算上老朱的积存,大明朝的底子还很厚。
这笔钱粮就算丢到明末,那都足够崇祯十七年的崇祯支付完天下积欠军饷、俸禄,可见朱元璋积存之厚。
“去岁,为过去四载唯一积存,臣为陛下贺……”
“为陛下贺——”
郁新说罢,群臣纷纷躬身唱礼,朱棣也自满了起来。
“可还有事物启奏?”
朱棣想要结束早朝,毕竟今日的大朝会只是他和朱高煦为户部与六军都督府新计算方式站台罢了,如今戏唱完了,也该散场了。
“陛下,臣礼部尚书李至刚有事起奏!”
李至刚站了出来,不过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庙堂之上的大部分人。
“准奏。”朱棣略皱眉头,随后便见李至刚作揖道:
“陛下,朝廷自洪武三十年丁丑科后,已经四载未办科举,如今为第五载。”
“臣请陛下定下明岁科举,以此安天下人心……”
李至刚说罢,朱棣也皱了皱眉,因为他昨日才与朱高煦讨论过这件事。
昨日朱高煦就说过,今日群臣一定会请朝廷举办科举,如今看来他预料不错。
至于科举一事,他与朱高煦仔细商量过后也觉得应该办,不过需要开始有些变化了。
“科举理应举办,但明年举办过于急迫,朕定永乐四年为甲申科,六部及三司官员提早两年开始告知天下士子。”
“此外,甲申科以太子少师姚广孝为主考,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为副考。”
“此前科举的乡试成绩作数,不过今年的院试和乡试、会试考卷由东宫出卷。”
朱棣将科举时间挪到了永乐四年,这让庙堂之上的群臣皱眉,可还能接受,毕竟承认了建文年间科举院试和乡试的成绩。
不过将下次科举的考卷交给东宫出卷,这就让群臣有些受不了了。
“陛下,太子虽博学,可对经史典籍熟知多少却无人了解,臣请问太子,甲申科考卷是否与过往科举考卷类似?”
李至刚作揖询问,也问到了群臣所关心的问题。
谁都知道辽东的五年官学教育是学的什么,如果朱高煦到时候把那些东西搬上考卷,那南方学子必然会吃亏。
想到这里,众人纷纷隐晦的看向朱高煦,朱高煦却直接开口道:“类似,不过也有细微调整。”
说罢,他不等群臣开口询问,便主动开口说道:
“自甲申科起,全国分为
“奏!”
朱棣威严开口,张玉闻言也躬身作揖,而后开口道:
“六军都督府去岁有屯田子粒二千余四十万石。军马五万九千六百七十二匹,乘马二十万四千三百匹整,草束三千六百四十七万余束。”
“岁支军粮二千七百万石,军饷二百三十万九千四百贯,草束殆尽。”
“今岁需朝廷调拨粮食六百六十万石,军饷二百三十万九千四百贯,另需发徭役割草束三千万束,需朝廷拨豆料二百万石。”
“准奏!”对于六军都督府的需求,朱棣不假思索的就选择了同意。
不过如此一来,也让正旦朝会成为了去岁的年末总结大会。
户部尚书郁新走出一步作揖:“去岁百官及地方岁支一千九百四十七万六千余石,存一千二百五十余万石。”
“今岁朝廷营造北京、补贴辽东、疏通河道、修建黄河上游束水闸及吴淞二江,下西洋需支三百万贯,粮九百万石……”
“算上积存的府库仓粮,可调用钱七百二十三万贯,粮三千七百二十万石。”
郁新把大明朝的底子说了个大概,不过由于去年没有蠲免天下过半,赋税正常,因此去年积存钱粮各二百余万。
算上老朱的积存,大明朝的底子还很厚。
这笔钱粮就算丢到明末,那都足够崇祯十七年的崇祯支付完天下积欠军饷、俸禄,可见朱元璋积存之厚。
“去岁,为过去四载唯一积存,臣为陛下贺……”
“为陛下贺——”
郁新说罢,群臣纷纷躬身唱礼,朱棣也自满了起来。
“可还有事物启奏?”
朱棣想要结束早朝,毕竟今日的大朝会只是他和朱高煦为户部与六军都督府新计算方式站台罢了,如今戏唱完了,也该散场了。
“陛下,臣礼部尚书李至刚有事起奏!”
李至刚站了出来,不过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庙堂之上的大部分人。
“准奏。”朱棣略皱眉头,随后便见李至刚作揖道:
“陛下,朝廷自洪武三十年丁丑科后,已经四载未办科举,如今为第五载。”
“臣请陛下定下明岁科举,以此安天下人心……”
李至刚说罢,朱棣也皱了皱眉,因为他昨日才与朱高煦讨论过这件事。
昨日朱高煦就说过,今日群臣一定会请朝廷举办科举,如今看来他预料不错。
至于科举一事,他与朱高煦仔细商量过后也觉得应该办,不过需要开始有些变化了。
“科举理应举办,但明年举办过于急迫,朕定永乐四年为甲申科,六部及三司官员提早两年开始告知天下士子。”
“此外,甲申科以太子少师姚广孝为主考,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为副考。”
“此前科举的乡试成绩作数,不过今年的院试和乡试、会试考卷由东宫出卷。”
朱棣将科举时间挪到了永乐四年,这让庙堂之上的群臣皱眉,可还能接受,毕竟承认了建文年间科举院试和乡试的成绩。
不过将下次科举的考卷交给东宫出卷,这就让群臣有些受不了了。
“陛下,太子虽博学,可对经史典籍熟知多少却无人了解,臣请问太子,甲申科考卷是否与过往科举考卷类似?”
李至刚作揖询问,也问到了群臣所关心的问题。
谁都知道辽东的五年官学教育是学的什么,如果朱高煦到时候把那些东西搬上考卷,那南方学子必然会吃亏。
想到这里,众人纷纷隐晦的看向朱高煦,朱高煦却直接开口道:“类似,不过也有细微调整。”
说罢,他不等群臣开口询问,便主动开口说道:
“自甲申科起,全国分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