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475节(1/4)
“朝廷要做的,是先清丈红河以北的田地,然后分配给福建、广东的移民,同时在当地设立官学,汉化当地的安南百姓。”
“若是能迁徙三十余万人进入红河以北,那朝廷日后即便在安南统治不下去,也能将红河以北的土地吃下,不至于一无所获。”
“只要红河以北三百万亩耕地恢复生产,能够缴纳田赋粮食,那起码能维持安南当地数万兵马的口粮。”
“至于军饷,完全可以用云南开采的铜锭熔炼为新钱发下去,以此节约成本。”
朱高煦提到了新钱,朱棣一听也来了兴趣,他将目光投向郁新:“郁新,新钱如何了?”
“回陛下,已经在雨花台不远处开设铸钱司,每日铸钱近两万贯,如今已存储新钱六十余万贯。”
郁新回答了朱棣的问题,朱棣听后也十分满意:“这新钱俺看了,模样不错,难以仿制,就是铸钱的量太大了,一下子投下去会不会不太好?”
朱棣这些日子的兴趣除了安排北边的事情,就是去看朱高煦写的那些教材。
近日朱高煦在写的教材便是关于经济类书籍,这些都是为了日后太学扩建而准备的,朱棣也看了不少。
其中就有经济放水导致通货膨胀的例子,因此朱棣才会询问朱高煦。
不过这个问题都不用朱高煦回答,同样看过这本书的郁新便抢答道:“不会。”
“以往发放宝钞导致物价飞涨,一是宝钞发行量太大,二是发行过于集中,三是百姓对宝钞并不信任。”
“如今朝廷回收宝钞,这虽然不能彻底解决第三点,但从钞价稳定来看,百姓起码已经对宝钞产生了信任。”
“百姓对宝钞的信任,本质就是对朝廷的信任,而朝廷发行的新钱质量、样式都极佳,百姓不会抗拒。”
“只要新钱不要单一在某一地区大量发行,那自然不会导致当地物价飞涨。”
“以朝廷在安南设二十二卫来看,即便有战兵、屯兵十二余万,每年维持也不过一百五十万石,折色后不过五十万贯。”
“对于安南这般物产丰富的地方来说,五十万贯的投入并不算大,况且只需要维持几年,就可以恢复原本的发放军粮政策,民间还没有反应过来,朝廷便会停止以钱充饷。”
郁新解释过后,朱棣也抚须颔首,对安南的事情也彻底放下心来。
“安南的事情就由老二你自己看着办,明年俺去了北边后,你便以太子监国的身份坐镇南京,主持科举的事情。”
“儿臣领谕。”朱高煦作揖回礼,朱棣见状也摆了摆手:
“没事情就散了吧,俺这边政务还多,就不留你们吃饭了。”
“臣等告退……”朱高煦与郁新作揖,随后退出了武英殿。
由于事情太多,二人也没有停下来闲聊,郁新往文华殿去了,朱高煦则是坐着金辂前往东华门。
抵达东华门时,这里已经准备了一辆马车和百余名马步兵,显然朱高煦是准备前往外城。
换乘马车,朱高煦在走出内城的时候看了眼外城的情况。
历经两年半的太平日子,南京的人口是越来越多。
朱高煦还记得洪武二十七的时候自己走朝阳门,朝阳门外不过只有一个小集镇。
当初拿下南京从这里进入内城时,那小集镇也没有任何发展。
如今两年半过去,曾经的那个小集镇却是开始了不断地扩建,许多田地都消失,从而兴建起了屋舍。
朝阳门在外城的官道原本是夯土,如今也铺设了混凝土。
十丈宽的官道左右兴建着一栋栋崭新的二层门铺,来往行人众多,除了不能行走的中间三丈外,其余基本都挤满了人。
沿街看去,街巷纵横交错,两旁建筑鳞次栉比,商铺、酒楼、茶社、当铺、钱庄、相馆、画寓、戏台、浴堂、民房等错落其间。
街上人流熙攘,车水马龙,各类冲天招牌夺人眼目,呈现一派热闹景象。
“若是能迁徙三十余万人进入红河以北,那朝廷日后即便在安南统治不下去,也能将红河以北的土地吃下,不至于一无所获。”
“只要红河以北三百万亩耕地恢复生产,能够缴纳田赋粮食,那起码能维持安南当地数万兵马的口粮。”
“至于军饷,完全可以用云南开采的铜锭熔炼为新钱发下去,以此节约成本。”
朱高煦提到了新钱,朱棣一听也来了兴趣,他将目光投向郁新:“郁新,新钱如何了?”
“回陛下,已经在雨花台不远处开设铸钱司,每日铸钱近两万贯,如今已存储新钱六十余万贯。”
郁新回答了朱棣的问题,朱棣听后也十分满意:“这新钱俺看了,模样不错,难以仿制,就是铸钱的量太大了,一下子投下去会不会不太好?”
朱棣这些日子的兴趣除了安排北边的事情,就是去看朱高煦写的那些教材。
近日朱高煦在写的教材便是关于经济类书籍,这些都是为了日后太学扩建而准备的,朱棣也看了不少。
其中就有经济放水导致通货膨胀的例子,因此朱棣才会询问朱高煦。
不过这个问题都不用朱高煦回答,同样看过这本书的郁新便抢答道:“不会。”
“以往发放宝钞导致物价飞涨,一是宝钞发行量太大,二是发行过于集中,三是百姓对宝钞并不信任。”
“如今朝廷回收宝钞,这虽然不能彻底解决第三点,但从钞价稳定来看,百姓起码已经对宝钞产生了信任。”
“百姓对宝钞的信任,本质就是对朝廷的信任,而朝廷发行的新钱质量、样式都极佳,百姓不会抗拒。”
“只要新钱不要单一在某一地区大量发行,那自然不会导致当地物价飞涨。”
“以朝廷在安南设二十二卫来看,即便有战兵、屯兵十二余万,每年维持也不过一百五十万石,折色后不过五十万贯。”
“对于安南这般物产丰富的地方来说,五十万贯的投入并不算大,况且只需要维持几年,就可以恢复原本的发放军粮政策,民间还没有反应过来,朝廷便会停止以钱充饷。”
郁新解释过后,朱棣也抚须颔首,对安南的事情也彻底放下心来。
“安南的事情就由老二你自己看着办,明年俺去了北边后,你便以太子监国的身份坐镇南京,主持科举的事情。”
“儿臣领谕。”朱高煦作揖回礼,朱棣见状也摆了摆手:
“没事情就散了吧,俺这边政务还多,就不留你们吃饭了。”
“臣等告退……”朱高煦与郁新作揖,随后退出了武英殿。
由于事情太多,二人也没有停下来闲聊,郁新往文华殿去了,朱高煦则是坐着金辂前往东华门。
抵达东华门时,这里已经准备了一辆马车和百余名马步兵,显然朱高煦是准备前往外城。
换乘马车,朱高煦在走出内城的时候看了眼外城的情况。
历经两年半的太平日子,南京的人口是越来越多。
朱高煦还记得洪武二十七的时候自己走朝阳门,朝阳门外不过只有一个小集镇。
当初拿下南京从这里进入内城时,那小集镇也没有任何发展。
如今两年半过去,曾经的那个小集镇却是开始了不断地扩建,许多田地都消失,从而兴建起了屋舍。
朝阳门在外城的官道原本是夯土,如今也铺设了混凝土。
十丈宽的官道左右兴建着一栋栋崭新的二层门铺,来往行人众多,除了不能行走的中间三丈外,其余基本都挤满了人。
沿街看去,街巷纵横交错,两旁建筑鳞次栉比,商铺、酒楼、茶社、当铺、钱庄、相馆、画寓、戏台、浴堂、民房等错落其间。
街上人流熙攘,车水马龙,各类冲天招牌夺人眼目,呈现一派热闹景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