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475节(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向前方看去,还能看到由官府所立的牌坊,上书“朝阳市街”。

      “现在南京城有多少人口了?”

      朱高煦看着窗外的热闹景象,心里不免升起一股自豪感。在一旁侍奉他的亦失哈闻言,也笑着汇报道:“足有四十二万六千余人,两年半间增加了近六万百姓。”

      “这是好事,不过也是负担。”朱高煦颔首,但却觉得这也是负担。

      “负担?”亦失哈不解,朱高煦便解释道:

      “生活在城里的人口多了,那生活在乡野的百姓就会变少。”

      “诚然,百姓进城务工是天下安泰的象征,但背后却需要足够的乡野粮食作为支撑。”

      “我翻阅过京城的文册,即便京城的外城有大批耕地,可每年依旧要从四周运入二百余万粮食,数千头猪牛羊群,以及上万只鸡鸭禽类才能满足。”

      “我听闻应天府境内有不少百姓在山下养殖牲畜飞禽,以此来专供京城百姓吃食。”

      “这其中,难免会占到一些可以开垦为田地的地方。”

      “京城日后的人口还会继续增长,若是达到百万规模,那恐怕从武昌至南昌等长江中游百姓都得为京城运送钱粮牲畜。”

      朱高煦这话是根据现状来判断的,而这也涉及农业人口和手工业人口的一个经济问题。

      农民进城这种事情在工业化后进展很快,但基础问题有两点,第一是生产力的提高,第二是小农经济已经无法应对接下来的生活。

      唐代长安城有常住百姓五十万,流动三十万乃至五十万。

      这样的规模,已经是关中八百里秦川能供给的最大上限,甚至时不时还需要皇帝率领百官前往洛阳才能保证百姓的口粮问题。

      明代生产力相比较唐代得到提高,因此才能在中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养活两京这两座百万级人口城池,以及苏杭等数十万级别的人口城池。

      江南的城镇化率在明朝中后期已经算是封建时代较高的水平,但这样的水平是在江南手工业发达,四川、湖广作为粮食基地的前提下才能维持的局面。

      明代中后期,江南成为了与北直隶争抢粮食的对手,四川、湖广等地粮食经过长江抵达江南时,先被大量商贾购买运入各府城池,然后又被人高价买卖通过运河运往北方。

      城镇人口太多,对于生产力不足的时代就是一个随时会爆炸的隐患。

      明末北方多发灾情,朝廷无法调粮的原因就是南方粮食大部分都供应江南了,因此可以在许多文人手札中看到,当北方连富农和小地主都民不聊生时,江南的许多百姓甚至可以穿得起丝绸,并且每日都有肉食可吃。

      为了过上这种生活,许多百姓流窜到江南务工。

      在家乡拼死拼活耕种十几亩地,在交给地主和衙门后,手里最多剩下七八石粮食。

      来到江南,即便进不去南京和苏扬这等城池,随便找一个县城当力夫,一年下来也能赚八九贯。

      只要四川和湖广这两个粮食基地不出问题,江淮不爆发洪灾,那这笔工钱足够买十七八石粮食,能轻松养活一家三口。

      若是家中妇人还懂点针线活,那一年下来也能赚个五六贯。

      两个人的收入,就可以养活一家五六口人。

      正因为打工轻松且收入高,故此明代中后期城镇人口逐渐增加到了难以养活的程度。

      想要解决这种隐患,只能提高生产力,而这就是朱高煦要前往外城的原因。

      花费半个时辰,当他的马车进入了太学,并向着太学西北角前进的时候,一片耕地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并且在耕地的中心还修建了一座色彩不一的玻璃大棚。

      朱高煦走下马车,带着亦失哈顺着不足三尺宽的混凝土路走进那个玻璃大棚。

      大棚面积并不大,东西不过两丈宽,南北不过三丈长。

      虽然面积不大,可建造它却花费了数万贯钱。

      走入大棚之中,此时里面已经有不少人拿着放大镜在观察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