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647节(2/3)
》舞剑,为众人助兴。
酒意蒙了朱高煦的眼睛,不由让他想起了自己当年奇袭西阳哈,血战鸡西关的那些画面。
大明在繁荣昌盛,可偶尔的时候,朱高煦也会怀念以前的时候。
有时候他也羡慕朱棣,起码朱棣能在北征的时候,体验体验曾经身位燕王的感受。
倒是自己,仔细想想,自己也十三年没回渤海,没回吉林城了。
想起记忆中的吉林城,朱高煦眼睛也不由朦胧起来。
“爹,您哭了……”
朱瞻圻突然开口,众人也被他这话惊醒,不管是音乐还是瞿郁瞿陶,他们纷纷停下了自己手上的动作。
见他们如此,朱高煦也起身端起酒杯:
“大明昌盛,离不开你们的南征北战。”
“这场景,让我想到了当年在渤海与胡兵交战的艰难。”
“我们能活着站在这里,但更多的弟兄却葬身在了沙场之上。”
“朝廷再过几年便要迁都北京,故此我决意将天寿山西侧的虎峪圈起来,要在虎峪山巅修建高塔。”
“日后,每战一场,便修高塔一座,上刻阵亡将士籍贯、战功。”
“军校学子凡毕业,皆要前往虎峪祭拜为我大明而阵没的将士。”
“至于你们……”朱高煦伸出手对他们敬酒:
“我要效仿古人,择地为你们修建燕台,铸金身,绘画像。”
“你们的家乡也要在你们死后修建庙宇,让你们享受万世香火!”
朱高煦激昂慷慨的一席话,让诸将赤红了眼,纷纷躬身作揖:
“臣等,誓死报殿下恩!”
第425章 人君姿态
“这些树皮,你们试过哪种是朝廷需要的吗?”
“回殿下,还没有尝试过。”
正月二十四日,在朱棣北上、郑和南下的背景下,朱高煦也总算得到了他所需的大部分美洲作物种子。
摆在春和殿内的箱子大大小小有十余箱,其中摆放着玉米、马铃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菠萝、番荔枝、石榴、油梨、腰果、西洋参、木瓜等各种蔬菜水果的种子和果实。
其中不少果实还有泥土沾染,显然是因为种子储存时间不够,只能在船上的大缸进行埋土种植来保持生长,从而才坚持到了大明。
“种子和果实都没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查出哪种树皮管用。”
朱高煦放下一块树皮,他并不认识金鸡纳树,所以只能靠人为实验才能分辨出来。
站在他身旁的先遣队百户官曹义仅有二十岁,这次是他第一次下西洋,但他却成功的带回了绝大部分作物。
“王千户与当地土人沟通,当地土人将他们认为有用的树皮都剥给了我们,返航船舱内有三百箱各类树皮,但具体哪种管用便不清楚了。”
曹义解释着,朱高煦也颔首收回目光,侧目看向了身侧持着笏板的数十名大臣。
六部尚书、六部侍郎,还有都察院、六军都督府等各级官员,足有三十余人。
此刻的他们站在自己身后,好奇的打量着箱子内的作物。
朱高煦走到第一箱面前,从中将刚刚从土中取出的一串果实为众人展示,同时介绍道:
“这是土豆,在东洲之地亩产二百斤左右,并不算多,但它不与五谷争地,对土地的要求不高,但最好是沙壤土比较好。”
朱高煦对群臣展示,而他手中的土豆并不似后世人所认知的模样。
后世的土豆只要清理了泥土,那基本都比较饱满,而朱高煦手中的土豆却长得十分磕碜,不仅茎块小,形状还十分不规整。
正因为如此,土豆在欧洲的传播并不顺畅。
由于土豆一切开就会氧化变黑,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
酒意蒙了朱高煦的眼睛,不由让他想起了自己当年奇袭西阳哈,血战鸡西关的那些画面。
大明在繁荣昌盛,可偶尔的时候,朱高煦也会怀念以前的时候。
有时候他也羡慕朱棣,起码朱棣能在北征的时候,体验体验曾经身位燕王的感受。
倒是自己,仔细想想,自己也十三年没回渤海,没回吉林城了。
想起记忆中的吉林城,朱高煦眼睛也不由朦胧起来。
“爹,您哭了……”
朱瞻圻突然开口,众人也被他这话惊醒,不管是音乐还是瞿郁瞿陶,他们纷纷停下了自己手上的动作。
见他们如此,朱高煦也起身端起酒杯:
“大明昌盛,离不开你们的南征北战。”
“这场景,让我想到了当年在渤海与胡兵交战的艰难。”
“我们能活着站在这里,但更多的弟兄却葬身在了沙场之上。”
“朝廷再过几年便要迁都北京,故此我决意将天寿山西侧的虎峪圈起来,要在虎峪山巅修建高塔。”
“日后,每战一场,便修高塔一座,上刻阵亡将士籍贯、战功。”
“军校学子凡毕业,皆要前往虎峪祭拜为我大明而阵没的将士。”
“至于你们……”朱高煦伸出手对他们敬酒:
“我要效仿古人,择地为你们修建燕台,铸金身,绘画像。”
“你们的家乡也要在你们死后修建庙宇,让你们享受万世香火!”
朱高煦激昂慷慨的一席话,让诸将赤红了眼,纷纷躬身作揖:
“臣等,誓死报殿下恩!”
第425章 人君姿态
“这些树皮,你们试过哪种是朝廷需要的吗?”
“回殿下,还没有尝试过。”
正月二十四日,在朱棣北上、郑和南下的背景下,朱高煦也总算得到了他所需的大部分美洲作物种子。
摆在春和殿内的箱子大大小小有十余箱,其中摆放着玉米、马铃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菠萝、番荔枝、石榴、油梨、腰果、西洋参、木瓜等各种蔬菜水果的种子和果实。
其中不少果实还有泥土沾染,显然是因为种子储存时间不够,只能在船上的大缸进行埋土种植来保持生长,从而才坚持到了大明。
“种子和果实都没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查出哪种树皮管用。”
朱高煦放下一块树皮,他并不认识金鸡纳树,所以只能靠人为实验才能分辨出来。
站在他身旁的先遣队百户官曹义仅有二十岁,这次是他第一次下西洋,但他却成功的带回了绝大部分作物。
“王千户与当地土人沟通,当地土人将他们认为有用的树皮都剥给了我们,返航船舱内有三百箱各类树皮,但具体哪种管用便不清楚了。”
曹义解释着,朱高煦也颔首收回目光,侧目看向了身侧持着笏板的数十名大臣。
六部尚书、六部侍郎,还有都察院、六军都督府等各级官员,足有三十余人。
此刻的他们站在自己身后,好奇的打量着箱子内的作物。
朱高煦走到第一箱面前,从中将刚刚从土中取出的一串果实为众人展示,同时介绍道:
“这是土豆,在东洲之地亩产二百斤左右,并不算多,但它不与五谷争地,对土地的要求不高,但最好是沙壤土比较好。”
朱高煦对群臣展示,而他手中的土豆并不似后世人所认知的模样。
后世的土豆只要清理了泥土,那基本都比较饱满,而朱高煦手中的土豆却长得十分磕碜,不仅茎块小,形状还十分不规整。
正因为如此,土豆在欧洲的传播并不顺畅。
由于土豆一切开就会氧化变黑,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