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439节(1/3)
姚宏业道:“帝师放心,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至少要以公学前三名毕业。”
李谕笑道:“那我等着你。”
李谕心中是有盘算的。
就在今天上午,他刚刚看到报纸,日本方面已经成立了臭名昭著的南满铁路株式会社,也就是那个剥削东北的最核心日本企业。
李谕必须往日本的东北企业里安插一些自己人进去,不能让日本人这么轻易掠夺资源。
但这种人需要谨慎挑选,因为蛰伏期会非常长,而日方给的待遇又极高,必须保证长期忠诚度。
李谕目前想到最好的选择是邹容以及姚宏业,他们都是连死都不怕的人,真正视金钱如粪土,意志坚定。
当然要先培养一下他们处理经贸问题的能力,打入日本满铁等掠夺公司内部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李谕忙完上海事情,准备回京城,怕秋瑾再放心不下革命事业,于是劝她一道北上,毕竟她的家人还都在京城,秋瑾犹豫了一阵后最终同意。
在船上,李宇又遇到了同样回京的盛宣怀,此前与他碰过面。
盛宣怀名气比不上胡雪岩,但对近代经济的意义,盛宣怀要大得多。
李谕抱拳道:“盛大人。”
盛宣怀也抱了抱拳:“帝师,好久不见。”
李谕例行问道:“盛大人回京所为何事?”
“还能是什么?当然是铁路!”盛宣怀说,“朝廷让我当邮传部侍郎,说白了还是要解决铁路问题。”
“津浦铁路?”李谕问。
盛宣怀摇了摇头,说:“是川汉铁路。”
川汉铁路是从武汉到成都的一条铁路,早在1903年就开始规划。
李谕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川汉铁路难度着实大。”
盛宣怀叹道:“如果只是施工难还好说,但我实在想不到川汉铁路公司竟然有这么多破事!四年过去了,资金筹集了800多万两,铁路一寸未修,但已经花了150万两在工资以及办公经费上!他们甚至还拿出200万两去投资重庆铜元局,结果损失殆尽。”
李谕愕然。
熟悉近代史的肯定知道,压死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并非武昌起义,而是四川的保路运动,其中的“路”,正是川汉铁路。
二十世纪初,没多少施工机械,修铁路本来就成本高昂,而历经几次外战失败的清廷,欠下十几亿两白银巨额外债,根本无力投资铁路建设。
破解的方法无非就是举外债或者民间集资。
但这时候形势太特殊,本来就打输了仗,赔了那么多银子,还要找洋人借钱,很多人都无法接受,十分排斥外资。
所以即便清廷清楚举外债很划算,但会背上“卖国”骂名,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官督商办”。
好在民间已经认识到投资铁路收益颇丰,所以集资热情很高。
但为此成立的川汉铁路公司,真是不堪入目。
别的地方大都通过士绅阶层集资,四川却不一样,是通过加征税收获得集资,也就是六七千万川人几乎人人都是股东。
四川会爆发保路运动,原因就在这上面。
李谕颇为无语,但即便知道症结所在,也没有办法,更不会阻止,毕竟大清就亡在四川保路运动上,最好坐视不管。
李谕随口回了句官话:“铁路、通信、军工、金融都是国之重器,理应重视,朝廷召大人回京,必然是因为大人曾执掌铁路大臣一职多年,富有经验。”
盛宣怀气道:“烂摊子已经摆下,我能有什么办法!我早说过,应该坚持举外债,要是看不惯英法,可以找比利时、荷兰、瑞士等中立国家!搞什么‘官督商办’,铁路就应该收归国有。”
李谕尴尬笑了笑:“大人所言极是。”
盛宣怀说的没什么毛病。
哪怕以现代人的眼
李谕笑道:“那我等着你。”
李谕心中是有盘算的。
就在今天上午,他刚刚看到报纸,日本方面已经成立了臭名昭著的南满铁路株式会社,也就是那个剥削东北的最核心日本企业。
李谕必须往日本的东北企业里安插一些自己人进去,不能让日本人这么轻易掠夺资源。
但这种人需要谨慎挑选,因为蛰伏期会非常长,而日方给的待遇又极高,必须保证长期忠诚度。
李谕目前想到最好的选择是邹容以及姚宏业,他们都是连死都不怕的人,真正视金钱如粪土,意志坚定。
当然要先培养一下他们处理经贸问题的能力,打入日本满铁等掠夺公司内部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李谕忙完上海事情,准备回京城,怕秋瑾再放心不下革命事业,于是劝她一道北上,毕竟她的家人还都在京城,秋瑾犹豫了一阵后最终同意。
在船上,李宇又遇到了同样回京的盛宣怀,此前与他碰过面。
盛宣怀名气比不上胡雪岩,但对近代经济的意义,盛宣怀要大得多。
李谕抱拳道:“盛大人。”
盛宣怀也抱了抱拳:“帝师,好久不见。”
李谕例行问道:“盛大人回京所为何事?”
“还能是什么?当然是铁路!”盛宣怀说,“朝廷让我当邮传部侍郎,说白了还是要解决铁路问题。”
“津浦铁路?”李谕问。
盛宣怀摇了摇头,说:“是川汉铁路。”
川汉铁路是从武汉到成都的一条铁路,早在1903年就开始规划。
李谕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川汉铁路难度着实大。”
盛宣怀叹道:“如果只是施工难还好说,但我实在想不到川汉铁路公司竟然有这么多破事!四年过去了,资金筹集了800多万两,铁路一寸未修,但已经花了150万两在工资以及办公经费上!他们甚至还拿出200万两去投资重庆铜元局,结果损失殆尽。”
李谕愕然。
熟悉近代史的肯定知道,压死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并非武昌起义,而是四川的保路运动,其中的“路”,正是川汉铁路。
二十世纪初,没多少施工机械,修铁路本来就成本高昂,而历经几次外战失败的清廷,欠下十几亿两白银巨额外债,根本无力投资铁路建设。
破解的方法无非就是举外债或者民间集资。
但这时候形势太特殊,本来就打输了仗,赔了那么多银子,还要找洋人借钱,很多人都无法接受,十分排斥外资。
所以即便清廷清楚举外债很划算,但会背上“卖国”骂名,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官督商办”。
好在民间已经认识到投资铁路收益颇丰,所以集资热情很高。
但为此成立的川汉铁路公司,真是不堪入目。
别的地方大都通过士绅阶层集资,四川却不一样,是通过加征税收获得集资,也就是六七千万川人几乎人人都是股东。
四川会爆发保路运动,原因就在这上面。
李谕颇为无语,但即便知道症结所在,也没有办法,更不会阻止,毕竟大清就亡在四川保路运动上,最好坐视不管。
李谕随口回了句官话:“铁路、通信、军工、金融都是国之重器,理应重视,朝廷召大人回京,必然是因为大人曾执掌铁路大臣一职多年,富有经验。”
盛宣怀气道:“烂摊子已经摆下,我能有什么办法!我早说过,应该坚持举外债,要是看不惯英法,可以找比利时、荷兰、瑞士等中立国家!搞什么‘官督商办’,铁路就应该收归国有。”
李谕尴尬笑了笑:“大人所言极是。”
盛宣怀说的没什么毛病。
哪怕以现代人的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