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庙堂污浊,帝王昏聩,统治阶级无法保持自身的清明,那么当然失去了对下民的约束力,甚至会变本加厉地去迫害下民,这样,读者看到的就不是下民不逊,而是朝堂不察。

      换句话说,乱自上作,正是官逼民反的代名词。】

      好么,不仅绕回了官逼民反,还加了个乱自上作!

      赵匡胤一口牙都要咬碎了。

      太极宫。

      李世民神情微沉,却不似先前凝重,反是道:“如此说来,《水浒传》之题旨,倒也堪称雅正。”

      作者有话要说:

      本来的想法是探究忍与狠的原因,思考由忍到狠得转变再引出官逼民反的主题,结果kuku把自己绕进去了,确信自己长了个狗脑子(允悲)

      另外,无奖竞猜,二凤为什么会觉得《水浒传》题旨雅正~

      1.备课思路参考gto教语文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视频还是央版水浒4.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金圣叹评水浒

      第126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6

      ◎曹雪芹:林黛玉倒拔垂杨柳又是什么意思?◎

      “晋灵公不君,则书史以戒;宋室庙堂昏,则以话本杂说垂范,以救人心。小说家而有史家笔法,确是雅正。”一直垂眼缄言的房玄龄认同道。

      旁边的孔颖达也接过话头,他才高学富,曾为前代典籍作疏,也更擅长发明幽微:

      “先时,周代设采诗之官以明得失,人有怨谤,歌之于诗,上达天听。仁人君子,即赖此以讽谏其君。《水浒传》言乱自上作,正是《诗经》风雅之意。”

      以史为鉴是贞观君臣的共识,李世民对二人的话深以为然:“当年隋室暴虐,海内沸腾,反隋之军四起,何尝不是因为乱自上作?”

      他既叹息又觉可戒,帝昏国乱,从古亦然。

      君臣三人的谈话俱是良正之言,想来传世之书,必有补救人心之义。先时对“逼上梁山”已有所感的魏征也忍不住跟着一抒己见:

      “宋徽宗以小道为擅,高俅亦以小道见宠,上有无道之君,选任无道之臣,正人君子必不得寸进。正人君子不仕朝廷,奸佞大行其道,百姓必处其困。流人生,国本乱,自上而下,宋治之序已失矣。”

      说罢,他敛容拱手,向着上首的君王躬身一拜。

      御座上的李世民没有立即说话,他看着面前的肱股之臣,贤明如太宗文皇帝当然听出了臣子的意思,魏征表面说的是宋事,实则仍有向他谏言之意。

      殿中诸臣,大多与他一样经历过隋末乱世,强大的隋朝在无道之君的手下两世而亡,其冲击力不亚于秦之速亡带给汉世的惊心,所以贞观君臣莫不以隋为戒,兼言前代史书。良史垂范,可知兴替。如今后朝的诗文话本,仍在反复述说相同的题旨,而魏征不为避讳,向他直言,李世民庆幸朝中尚有如此良臣。

      “魏卿。”他抬手示意魏征免礼,喟然而叹,“朕如今愈发明了汝之谏言。”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君王正身,方能黜恶。

      贞观君臣看得出来,文人雅士对这些主题深韵的感受就更加敏感。

      北宋。

      苏辙不无感喟道:“后人说兄长以诗为词,将言志之道引入词章,一变‘词为小道’之说。话本杂说又在词下矣,后朝文人却仍以雅正相求,归在讽谏。诗骚传统,千载不灭矣。”

      苏轼点头笑笑,心中却难免沉重。那书中所写,虽有虚构之言,可到底是未来的大宋,叹服之余,岂可不忧?

      明朝。

      施耐庵听罢水镜的讲述几乎忍不住想击节赞叹。金圣叹的名字先前就出现过,他有印象,没想到这人不仅对林冲评得精评得准,连自己书中深意也能一一道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