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清夜无尘,月色如银(1/4)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付出远远多于琴书和思滢,可是再次狂欢后,两女反而力不能支,很快就沉沉睡去,而我却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身边女人慵懒的身体若绸缎般光滑、柔嫩。黏稠湿漉的欲望在蛇一般扭曲的床单上弥漫着情欲特有的味道。 房间里的一切在隐隐绰绰、蒙胧透洒的夜光中像是要飘浮起来。 我深深地叹口气,起身轻手轻脚摆脱正若两只八爪鱼一样缠绕着自己的两团雪腿粉股。身边的女人呢喃着,翻过身,又睡着了。没听清她想说什么,女人微微的酣梦中的喘息声与正在墙壁上滴滴答答响的钟声,奇异地交织在一起,有着说不出来的味道。那感觉好似一根羽毛,轻轻挠着我的鼻子,有些痒。 我弯腰下了床。月光正从窗外一片片飞来,汇在一起又像是水在流淌。这个世界也许只在此时才会有点清澈。从床头摸起一卷卫生纸,横着撕开,抽出长长的一块,用手拿住,小心翼翼擦拭身上黏黏的液体。 擦完后,一扬手,把它扔出窗外。石头可以扔出很远,因为它有点重;而这团沾满爱液的废纸却因为太轻,所以只能是掉落于屋檐下。 我无声地笑了笑,没别的意思,只是好玩。深深吸了一口气,这就是生命? 有些滑稽。 清凉净爽的空气很好,从皮肤上滑过,总令人有着隐约的快感。我转过头,仔细打量着正在床上酣睡的两个女人的身体。女人们的身子很白,微微泛光,象两大团棉花。静静地看着,我恍若置身于一场巨大而又香甜的梦中…… 窗外,明月高悬,夜色安静而清幽,只有乳白色的清冷月光倾泻下来,罩得整个大地升起一片撩人的氤氲。 我沉溺在这夜的神秘氛围中。我相信那亘古不变的清辉,一定会给予我更多的思索与启迪,使我悟到生命更深层的意义。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溪云,一双璧人……” 我认真地思索:生活是什么? 是精致的花还是糜烂的深渊?生存的焦虑,欲望的凶猛,灵魂的挣扎……它们渴望宣泄,它们也都很悲伤。 性是什么?爱又是什么? “身”常让“心”糊涂,身体牵引着自己的心灵在物质的漩涡中蹒跚前行,总是无法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些什么。但有时夜里醒来,泪水总是莫名其妙地沾湿枕巾。什么时候才能听得见那像根羽毛般轻盈之心灵的呼喊? 想飞,飞到苍天的背后去。天空这个绝对的存在,亦将远去。飘然浮起,在没有微风与空气极大的虚无中,自在地飘浮,飘浮着的不再是血与肉,不再会是那具可憎、可恶的臭皮囊了啊。 冥冥脑海中一个形本无质的自己,从这苍茫大地上飘起,不着一力,勘破生命的本义,勘破生与死的谜。 飞起来,飞至九天之上。在那九天之外的混沌中领悟着宇宙。生生不息,不悲不喜。天不是天,人不是人,不奢求什么天人合一,不求什么本我的真如。佛本也是人,不过居于九天间。在九天上观佛,佛已臻下乘,禁什么欲,说什么岸,道什么苦,其实都是一闪念。只有这极大的混沌,才是生命之所以能来,且定要回去的地方。 “天道永存”所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原,是存在之根据。它是永恒的真、善、美;在认识论上,“道”是超越常规认识的目标;在价值观上,“道”是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在本体论和宇宙论上,“道”是万物的始基和宇宙演变的依据和整体。 金岳霖《道论》曾经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目标。思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 “得道”便是永恒,“得道”便是超越,“得道”便是生命常青。“道”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永恒的活力;而个体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只有“求道”、“修道”而后“得道”那么个体生命便会超出有限性而获得永生。当人经过修炼,主要是通过超越常规认识,而达到与“道”沟通甚至能与“道”一体化时,人就能在“得道”中达到永恒。如老子所言……“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十六章就是说,在人“得道”即“知常”以后,纵然身亡,其精神也会与“道”一起常存:永垂不朽,即所谓“道乃久,没身不殆”也。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故而“道可道,非常道”或者说,这是因为,“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的,一旦对强行对“道”作了明确的规定,“道”的本来面目就要被歪曲了。 “道在器中”“道不离器”“道”生成万物,又作为大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 换言之,普遍性的“道”寓于一切特殊事物之中,世界上没有脱离具体事物的“虚悬孤致之道”但道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