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群臣君上评文谏,感爱语天子品玉箫(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余浄,字至清,故籍涂山。举建和元年进士,殿试文谏,名动天下,走马探花,人皆爱之。

    ……至清为相,明察谦退。凡有争,皆顺君于外,人问但以律令故事答,不抒己意。及退,入内奏闻,言辞婉转,或至日言数万,章数十,皆密藏宫中,上悦而纳之。天下莫知,皆称圣君之明。

    其博闻强记,朝中文武才德家世考课履历,知之甚详。上每用人,必细问询。至清不虚美,无隐恶,具以实言。朝野进贤退庸,颇赖其力。

    先是,御史姜辛劾至清为相未尝一言及于政。上为之白,赞其嘉谋嘉猷,善古大臣宰相者事。由是庸者皆度不进之由,益怨之。会上育长女,例应别居,帝后各执己见,上不悦。或忖上有两意,奏请采选良人,至清默然无以应,上愈不悦,留中不发。朝野颇忧,而至清意自若。御史娓抗谏,辞不甚恭,上勃然现怒容,众亦色变。至清从容贺曰:“见朝廷有直言之臣,乃知天子有从谏之美。”上乃色缓,执手对曰:“不可使天下以为君人者恶闻其过,亦不可启讪君卖直之风。”遂调抗于东州。

    ……

    ——《昭书·列传第五·二余传》

    景昭二年正月,云州大安,君后乃还。京中有谋逆者,事败尽死。废帝归北海。二月,帝后南郊祈雨,立有灵应。四月,帝诞长女瑾。七月,立瑾为太子。

    国朝整整三任皇帝都非女子,早已惹得民间议论纷纷。天子为昭显天命,欲立长女为储。

    “地母厚恩赐此佳儿,正宫嫡脉,立太子本是应有之义。”天子抱着女儿笑道,“储位既定,当昭告天下,使万民悉知天命所归。”

    余至清觉得此事不必着急,但君上执意如此,也不好在外朝有异议。归宫后几次进谏又不能让天子改变主意,没法再劝了,只能暗暗筹划日后东宫的教养安排。

    太子生在四月,册立仪式安排在七月,正是年中考评之后。六部忙得人仰马翻,好不容易在大热的暑天把事情处理好。

    因要册立太子,先预备了一应东宫臣属,御笔亲旨,为一批贤良臣子恩赏加衔。

    有功受禄的自然高兴,无功无禄的却未必信服。

    众人皆知天子宽仁,国相端肃,天子善解人意,国相就事论事,自然而然忘记了一锤定音之人,把怨恨都记在了国相身上。

    七月的大地还滞留了些暑气,天气晴朗时很有些燥热。

    太子的百日宴设在宫中清凉殿,遍请朝中文武。襁褓里的太子名为主角,其实只露了一下脸,得到大家一致夸赞后,就被抱回宫休息了。

    清凉殿三面临水,各人面前又堆起冰镇的酥山,美酒亦放在冰鉴之中,凉风习习,很是惬意。

    宴会上摆的都是九州时兴的菜色。百日礼本要用汤面,因时节稍作改动。槐棘之位是三公九卿独享,槐叶冷淘却是人人都有,清爽美味,引人赞不绝口。

    天子笑吟吟看着,众人正闲聊诗词唱和,庆祝盛事。

    余至清文思敏捷,素擅诗文,又无比珍爱女儿,兴致所起,倚马立就,洋洋洒洒,落笔千言。

    文无第一,有资格给诗文划分名次的,自然只有天子本人。天子心中暗许意中人为榜首,也知道他诗文虽好,却没到力压众人的地步,又有些矜持,不愿将偏爱表露得太明显,先将群臣庆贺的诗文一篇一篇认真看去。

    其中一篇,饶是天子这样谦和的性格,看了都不禁动怒。

    这篇引前朝王舜之事劝谏帝后和睦。王舜是前朝有名的人物,秉性忠纯刚烈,本是皇帝的正宫和能臣,所生太子槿不幸夭折后,因无子与皇帝和离,又因忠而见疑、信而被谤,辞官隐居。国事因之倾颓,皇帝临死时孤独痛悔,深以为憾。

    天子成婚还不到一年,太子还不满周岁,在百日宴上拿这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来进谏,简直太不合时宜。

    天子心里清楚,意中人过于耿介,朝中有人尊敬他,也必然有人厌恶他。前些天帝后因为分居别宫的事情起了点争执,很快就有臣子上奏要后宫采选良人,其意昭然若揭。意中人本来可以批驳打回,偏要避嫌,将这种奏章给天子处置,天子一时暗恼,留中不发,马上就有人开始揣度帝后失和,闹得沸沸扬扬。

    其实若只是帝后之事,不会这样复杂。归根结底,臣属如果有权势、有作为,又清廉正直,嫉恶如仇,在朝中总要得罪一些人。天子以贤臣为后,本来可以保护他,毕竟帝后敌体,不会受太多攻讦。结果就有人自作聪明,不惜大费周章挑拨,上这样的奏疏明劝和实离间。

    有这样的心思,做些什么不好呢?

    清朗朝中风气,真是任重而道远。

    天子想了一会儿,已不再气恼,只是冷冷问道:“御史娓抗何在?”

    其人应声出列,跪在地上行了大礼:“请陛下以国本计,切勿重蹈覆辙!”

    这位新晋的御史有才干,风评不错,想来是一腔热血下说话难听了些,倒不是故意这样,只是稀里糊涂,好心办坏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