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无情言外别有意,人有私天心可知否(1/4)
春风骀荡,杨柳依依,昆明湖泛起微波,如宣纸上自然的褶皱,揉给半倾在水里的太湖石毛茸茸的绿意。
贤臣的身影从琅嬛台雕花镂空的窗框间次第穿过,停在了当中。缁衣出尘,身姿挺拔,比起湖边爬满青苔的怪异花石,更有适宜入画的仙风道骨。
太子一句《棠棣》就接回了无辜受苦的亲人,正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美谈。大家都受够了昏君的昏庸无道,不会也不敢借此大煞风景提什么废帝,于是顺带得到赞美的,是天子对姐姐一如既往的思念——
天子每年都要亲赴洛水悼念姐姐,这是中州百姓都看在眼里的。
棠棣之歌传遍街头巷尾,很快也到了昭怀太子的忌辰。今年天子照例临水祭祀后,忽然当着同行文武的面,提出要将姐姐的神位祔祭太庙。有许多朝臣并不赞成,碍于当时四面民声欢腾,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得默许了。
朝臣不能反驳,却可以消极怠工。为了装饰这样悖逆礼法的行为,天子特意返聘了一位国老。老臣姓戴名晴,家族世修礼仪,其人年近七旬,历经四朝,官至三公,以佶屈聱牙的厚重礼典在朝上大获全胜。
天子半是真心,半是利用的筹谋,疾风骤雨一样压下朝堂的反对,进一步确定了君王权力所及,也带来了一点震荡的余波。
戴晴为旧主新主舌战群儒,不辱使命,本欲归去,天子爱惜人才,再三挽留。此前君后撤换了弘文馆一半的学士,天子借故,又请这位国老坐镇弘文馆。
戴晴在先帝时几次主掌科举,曾点余浄为探花,是君后的座师;废帝时谪去弘文馆为璟王授业,又是天子的业师,可谓德高望重。这等人物放在弘文馆中,便如一根定海神针,风气为之一正。
戴晴已是这样年纪,虽则老而弥坚,耳聪目明,也不会终日纠缠庶务,除了时常旁听年轻学士授课,更常借机入琅嬛台博览群书,大饱眼福。
“戴师……”余至清在书架间逡巡,看见旧日恩师,正欲行礼,突然又想起自己的身份,于是一边点头示意,一边连忙扶起即将屈身的老师。
戴晴低声道:“若是要寻凉州地志,在那边的书架最上一层。”
余至清略一踮脚,从很高的书架上取下几本书,笑道:“戴师还是这样消息灵通。”
“北狄新王自诩高帝子孙,素来亲善中原,如今她得势,朝中又要接回宗室子——凉州边市自然要顺势重启。恐怕不出几日就要有人上书奏请了,不必听什么消息也能猜到。”戴晴和学生低声闲谈,对朝政洞若观火。
戴晴抱了几本书,与学生一前一后往外走,顺口解释:“你当时贬谪在外,所以不知——之前废帝要继先帝宏业,续编道藏佛藏,也不知拣选,收拢来的经书泥沙俱下,琅嬛台这部分的书架就有点乱了。近几年终于抽出时间来,正在整理,只是书海浩淼,人手不足,一直拖到现在。”
说到这里,她忽然疑惑:“我记得你少年随山君姊游学,谙熟南北地理,当年太子还要你给弘文馆整理一套地理图志的书目,想必这些书你都烂熟于心了,恐怕很久没到过这间书室吧?这时来取……哦——”
戴晴一瞬间猜到了答案,打趣一样看了学生一眼,含笑不语。
老师猜到这是给天子取的书,余至清也与有荣焉般笑起来,说:“执政者治大国如烹小鲜,处处小心留意,是故学无止境。”
天子素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政宽和,施政谨慎。凡有政令,前后一定反复思考,处处留心,务必尽善尽美。他少时喜欢地理,对九州风土有所了解,如今朝中筹备边务,又觉从前所知太过简略,主动要求经筵进修此节。恰好此事又是余至清的专长,教材和课程自然都落在了他身上。
戴晴笑眯眯听了,道:“陛下好学不倦,君后也不逞多让。听闻君后有一次卯时就来琅嬛台借礼仪部,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少时对礼仪惫懒的人,侍奉明君以后,也被执政者感召。嗯……学无止境,说得真是不错。”
这件事过去很久了,余至清仍记忆犹新。那次天子以祭祀为由,要修身祭斋,他只得以国事为重,冷冷清清独居宁德宫月余。某夜忽然无意得知祭祀之事本不存在,他不知陛下执意分居缘由为何,虽感觉天子依恋一如往常,仍是茫然不解。次日起身,天子尚沉沉安睡,他却心烦意乱,干脆一早来借书读,只想尽快找个答案。
他以为,这事从头到尾跟好学没半点关系,只能尴尬回应老师的称赞:“礼仪之道,博大精深……学生其实没看懂多少,最后多亏陛下答疑……”
戴晴稍有惊讶:“陛下在潜邸就好学,如今在宫中也能教学相长了,甚好,甚好!”
说话间已出了藏书室,戴晴道:“既然说消息灵通,老臣也不能白得这个赞誉。朝中先前奏请充实六宫,后来不了了之,很有一些人私下说君后忮忌偏私,意欲专宠于前。”
余至清摇摇头:“天子家事,又跟旁人有什么关系。小人诽谤,无足轻重,何足挂齿。”
戴晴知道这些人姓甚名
贤臣的身影从琅嬛台雕花镂空的窗框间次第穿过,停在了当中。缁衣出尘,身姿挺拔,比起湖边爬满青苔的怪异花石,更有适宜入画的仙风道骨。
太子一句《棠棣》就接回了无辜受苦的亲人,正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美谈。大家都受够了昏君的昏庸无道,不会也不敢借此大煞风景提什么废帝,于是顺带得到赞美的,是天子对姐姐一如既往的思念——
天子每年都要亲赴洛水悼念姐姐,这是中州百姓都看在眼里的。
棠棣之歌传遍街头巷尾,很快也到了昭怀太子的忌辰。今年天子照例临水祭祀后,忽然当着同行文武的面,提出要将姐姐的神位祔祭太庙。有许多朝臣并不赞成,碍于当时四面民声欢腾,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得默许了。
朝臣不能反驳,却可以消极怠工。为了装饰这样悖逆礼法的行为,天子特意返聘了一位国老。老臣姓戴名晴,家族世修礼仪,其人年近七旬,历经四朝,官至三公,以佶屈聱牙的厚重礼典在朝上大获全胜。
天子半是真心,半是利用的筹谋,疾风骤雨一样压下朝堂的反对,进一步确定了君王权力所及,也带来了一点震荡的余波。
戴晴为旧主新主舌战群儒,不辱使命,本欲归去,天子爱惜人才,再三挽留。此前君后撤换了弘文馆一半的学士,天子借故,又请这位国老坐镇弘文馆。
戴晴在先帝时几次主掌科举,曾点余浄为探花,是君后的座师;废帝时谪去弘文馆为璟王授业,又是天子的业师,可谓德高望重。这等人物放在弘文馆中,便如一根定海神针,风气为之一正。
戴晴已是这样年纪,虽则老而弥坚,耳聪目明,也不会终日纠缠庶务,除了时常旁听年轻学士授课,更常借机入琅嬛台博览群书,大饱眼福。
“戴师……”余至清在书架间逡巡,看见旧日恩师,正欲行礼,突然又想起自己的身份,于是一边点头示意,一边连忙扶起即将屈身的老师。
戴晴低声道:“若是要寻凉州地志,在那边的书架最上一层。”
余至清略一踮脚,从很高的书架上取下几本书,笑道:“戴师还是这样消息灵通。”
“北狄新王自诩高帝子孙,素来亲善中原,如今她得势,朝中又要接回宗室子——凉州边市自然要顺势重启。恐怕不出几日就要有人上书奏请了,不必听什么消息也能猜到。”戴晴和学生低声闲谈,对朝政洞若观火。
戴晴抱了几本书,与学生一前一后往外走,顺口解释:“你当时贬谪在外,所以不知——之前废帝要继先帝宏业,续编道藏佛藏,也不知拣选,收拢来的经书泥沙俱下,琅嬛台这部分的书架就有点乱了。近几年终于抽出时间来,正在整理,只是书海浩淼,人手不足,一直拖到现在。”
说到这里,她忽然疑惑:“我记得你少年随山君姊游学,谙熟南北地理,当年太子还要你给弘文馆整理一套地理图志的书目,想必这些书你都烂熟于心了,恐怕很久没到过这间书室吧?这时来取……哦——”
戴晴一瞬间猜到了答案,打趣一样看了学生一眼,含笑不语。
老师猜到这是给天子取的书,余至清也与有荣焉般笑起来,说:“执政者治大国如烹小鲜,处处小心留意,是故学无止境。”
天子素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政宽和,施政谨慎。凡有政令,前后一定反复思考,处处留心,务必尽善尽美。他少时喜欢地理,对九州风土有所了解,如今朝中筹备边务,又觉从前所知太过简略,主动要求经筵进修此节。恰好此事又是余至清的专长,教材和课程自然都落在了他身上。
戴晴笑眯眯听了,道:“陛下好学不倦,君后也不逞多让。听闻君后有一次卯时就来琅嬛台借礼仪部,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少时对礼仪惫懒的人,侍奉明君以后,也被执政者感召。嗯……学无止境,说得真是不错。”
这件事过去很久了,余至清仍记忆犹新。那次天子以祭祀为由,要修身祭斋,他只得以国事为重,冷冷清清独居宁德宫月余。某夜忽然无意得知祭祀之事本不存在,他不知陛下执意分居缘由为何,虽感觉天子依恋一如往常,仍是茫然不解。次日起身,天子尚沉沉安睡,他却心烦意乱,干脆一早来借书读,只想尽快找个答案。
他以为,这事从头到尾跟好学没半点关系,只能尴尬回应老师的称赞:“礼仪之道,博大精深……学生其实没看懂多少,最后多亏陛下答疑……”
戴晴稍有惊讶:“陛下在潜邸就好学,如今在宫中也能教学相长了,甚好,甚好!”
说话间已出了藏书室,戴晴道:“既然说消息灵通,老臣也不能白得这个赞誉。朝中先前奏请充实六宫,后来不了了之,很有一些人私下说君后忮忌偏私,意欲专宠于前。”
余至清摇摇头:“天子家事,又跟旁人有什么关系。小人诽谤,无足轻重,何足挂齿。”
戴晴知道这些人姓甚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