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鸟飞绝(1/4)
男人在前头抽出一只篮球,卡在树梢上范闲怎么蹦也捡不到的一只,从墙头甩过去啪的砸在地上。他咂舌看着脏兮兮的小球沾着泥水跑得到处都是,正呆呆地等那球落地到静止不动了,那个好心帮助范闲的男人从学校围栏的另一头绕过来,一边拍打着手上的泥土,一边亲昵的叫他:”嗳!范闲,晚上回家吃饭啊。“
他的身影在斜阳下显得很高大。三十分钟之前,小学校最后一次饭铃刚响,范闲坐在办公室的玻璃上昏昏欲睡时听到男人轿车的喇叭声。他从二楼的窗台望去,女教师细心打理的郁金香插在阳光正好的夹板上,油绿肥厚的叶片夹着,身着军装的养父拄着拐杖走下车来。前门的保安忙不迭的将电门拉开,与此同时静谧房间内的传真机骤响,范建恰好仰头看他,令范闲忽地心悸。
怎么就回来了?他心想,不是说战事打得正忙吗?
范建并没有立刻上来找他,显然,他那千里之外觅敌的双眼足以使他迎着太阳看清范闲的蓝条纹衬衫晃荡的影子。今年五月的气温比往日更冷一些,所以太阳也没有热到令人发晕,不过范闲想从那个”范建回来的地方“,周遭的一切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即便共享同一轮月亮,但是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范建没有给他写信的时间里,不平常的太阳是如何发挥照明与供暖的作用的呢?范闲相信,在自然的抗衡之中,一定有更微妙的东西,星学、医理,致使着太阳。这是以小见大的隐喻,只有到需要的时候范闲才会拿出来使用。
篮球孤零零掉落在操场井盖的缝隙中了,如童年抽打的陀螺一般最终待在树叶覆盖的地方,静静等待属于它的一百年遗忘。范闲在长椅上捡起书包,他的双手同样是脏兮兮的,正因如此他不停的用胳膊上的袖子勉强擦拭脸颊上动态的汗水。直到范建从他的背后绕过,一块棉花般散发着香气的手帕在范闲的脸上展开,一同被带走的还有他的书包,三套理论,两套数化,太极连环小漫画,东倒西歪的圆头铅笔。范建轻而易举的用一只手拎起来,但是范闲知道以他父亲的力气,大概一只指头就拎起来了。但是这样的动作太浮夸:范建是脚踏实地的。要拎起来就用一只手拎起来,要走路就先脚跟后脚掌认认真真的走。
他一板一眼都是优秀的军人,范闲沉默的走在后头,因为不知道怎么做而将双手随意放置在裤带里。阳光从手指的缝隙中穿透过去了,他随父亲坐上了四轮轿车,司机先生是个和蔼的中年人,范闲看着他先对父亲打了声招呼,又坳过头来热情的与他打招呼:
“回来了!”他说道。范闲坐在后面,只得尴尬的点点头:
“启年叔。”
那一年日本人打过来了。按照司机兼镖局老大王启年的评书说法,天下早就几千年前以来不太平了。距离马可波罗周游世界过去了三百年,范闲在上海求学的某一天,突然在空地上发现了这突如其来建造而成的巨大造物。黑色的瓦片覆盖之下,他看见了某种尖锐的信仰,静安区天主教堂在战争前一年为即将到来的救赎做好准备。连带而来的还有救世主、大存亡、世界末日等新鲜词汇。这些东西范闲不与范建多说,他在小学校里担任助教的职位,老师中间传得凶,他反而就没有兴趣与父亲分享了。
不过在很多年之后范闲回忆起这段在轿车中颠簸的路途时,依然会情不自禁地代称范建为父亲。关于血缘残酷的真相,在更深的伦理陷阱中显得微不足道了,此时此刻的范闲依然一无所知,所以人的年纪越大就会越不幸福,这句话兴许是真的。
他们在上海的故居没有范建与亲戚们在北京购置的院落大,按照通俗的称呼,就叫军区大院。当时院里连同范闲一家的话,一共住着四个人家,很大的一亩地中间围着深井和果树,四周还摆放着一些瓷器和雕像,是一种深邃和黝黑的颜色,雕刻了百灵与惟妙惟肖的狐狸。大院里的某个前主人将农村扎稻草人的习惯蹩脚的挪移到了这里,在本人艺术风格的催促下,这才不得已叫人打了这几口雕塑。据说,这些都是前主人的宠物。范闲曾经在这些当时看起来巨大的雕像旁边,与兄弟姐妹们畅玩捉迷藏的把戏,他总是赢、总是赢,因为他走路不发出声音,也不会情不自禁的咯咯的笑。在十三岁的某一天,他仿佛突然顿悟一般,拿着千篇一律的课本,怔怔地察觉仿佛有一种童真或者无忧无虑的感情离他而去了。
那一年姓李的人家搬进来了。范闲放学后在雕像旁捡到了一枚金色的纽扣,他敲门寻找新的人家,但是那家人自从搬进来之后就大门紧闭。那时候他热得发慌,口干舌燥,虽然被打理得穿着西装领带,还是小大人的模样,却只想赶紧回家喝果汁写作业;正当他想要放弃的时候,门的那一侧忽然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范闲被震动的木质地板惊得忐忑,潜意识中意识到有什么东西不对劲,下一秒那脚步声停了,隔着薄薄的窄门,范闲可以清晰的听见那人胸腔中传来呼啸地轰鸣。
几秒之后门刷的一下打开了,来人正是一家之主李云潜。他戴着一款深色墨镜,与父亲那一代军人不同,他梳着有些流气的小胡子,头发很短,眼神很阴戾。他在家里也
他的身影在斜阳下显得很高大。三十分钟之前,小学校最后一次饭铃刚响,范闲坐在办公室的玻璃上昏昏欲睡时听到男人轿车的喇叭声。他从二楼的窗台望去,女教师细心打理的郁金香插在阳光正好的夹板上,油绿肥厚的叶片夹着,身着军装的养父拄着拐杖走下车来。前门的保安忙不迭的将电门拉开,与此同时静谧房间内的传真机骤响,范建恰好仰头看他,令范闲忽地心悸。
怎么就回来了?他心想,不是说战事打得正忙吗?
范建并没有立刻上来找他,显然,他那千里之外觅敌的双眼足以使他迎着太阳看清范闲的蓝条纹衬衫晃荡的影子。今年五月的气温比往日更冷一些,所以太阳也没有热到令人发晕,不过范闲想从那个”范建回来的地方“,周遭的一切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即便共享同一轮月亮,但是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范建没有给他写信的时间里,不平常的太阳是如何发挥照明与供暖的作用的呢?范闲相信,在自然的抗衡之中,一定有更微妙的东西,星学、医理,致使着太阳。这是以小见大的隐喻,只有到需要的时候范闲才会拿出来使用。
篮球孤零零掉落在操场井盖的缝隙中了,如童年抽打的陀螺一般最终待在树叶覆盖的地方,静静等待属于它的一百年遗忘。范闲在长椅上捡起书包,他的双手同样是脏兮兮的,正因如此他不停的用胳膊上的袖子勉强擦拭脸颊上动态的汗水。直到范建从他的背后绕过,一块棉花般散发着香气的手帕在范闲的脸上展开,一同被带走的还有他的书包,三套理论,两套数化,太极连环小漫画,东倒西歪的圆头铅笔。范建轻而易举的用一只手拎起来,但是范闲知道以他父亲的力气,大概一只指头就拎起来了。但是这样的动作太浮夸:范建是脚踏实地的。要拎起来就用一只手拎起来,要走路就先脚跟后脚掌认认真真的走。
他一板一眼都是优秀的军人,范闲沉默的走在后头,因为不知道怎么做而将双手随意放置在裤带里。阳光从手指的缝隙中穿透过去了,他随父亲坐上了四轮轿车,司机先生是个和蔼的中年人,范闲看着他先对父亲打了声招呼,又坳过头来热情的与他打招呼:
“回来了!”他说道。范闲坐在后面,只得尴尬的点点头:
“启年叔。”
那一年日本人打过来了。按照司机兼镖局老大王启年的评书说法,天下早就几千年前以来不太平了。距离马可波罗周游世界过去了三百年,范闲在上海求学的某一天,突然在空地上发现了这突如其来建造而成的巨大造物。黑色的瓦片覆盖之下,他看见了某种尖锐的信仰,静安区天主教堂在战争前一年为即将到来的救赎做好准备。连带而来的还有救世主、大存亡、世界末日等新鲜词汇。这些东西范闲不与范建多说,他在小学校里担任助教的职位,老师中间传得凶,他反而就没有兴趣与父亲分享了。
不过在很多年之后范闲回忆起这段在轿车中颠簸的路途时,依然会情不自禁地代称范建为父亲。关于血缘残酷的真相,在更深的伦理陷阱中显得微不足道了,此时此刻的范闲依然一无所知,所以人的年纪越大就会越不幸福,这句话兴许是真的。
他们在上海的故居没有范建与亲戚们在北京购置的院落大,按照通俗的称呼,就叫军区大院。当时院里连同范闲一家的话,一共住着四个人家,很大的一亩地中间围着深井和果树,四周还摆放着一些瓷器和雕像,是一种深邃和黝黑的颜色,雕刻了百灵与惟妙惟肖的狐狸。大院里的某个前主人将农村扎稻草人的习惯蹩脚的挪移到了这里,在本人艺术风格的催促下,这才不得已叫人打了这几口雕塑。据说,这些都是前主人的宠物。范闲曾经在这些当时看起来巨大的雕像旁边,与兄弟姐妹们畅玩捉迷藏的把戏,他总是赢、总是赢,因为他走路不发出声音,也不会情不自禁的咯咯的笑。在十三岁的某一天,他仿佛突然顿悟一般,拿着千篇一律的课本,怔怔地察觉仿佛有一种童真或者无忧无虑的感情离他而去了。
那一年姓李的人家搬进来了。范闲放学后在雕像旁捡到了一枚金色的纽扣,他敲门寻找新的人家,但是那家人自从搬进来之后就大门紧闭。那时候他热得发慌,口干舌燥,虽然被打理得穿着西装领带,还是小大人的模样,却只想赶紧回家喝果汁写作业;正当他想要放弃的时候,门的那一侧忽然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范闲被震动的木质地板惊得忐忑,潜意识中意识到有什么东西不对劲,下一秒那脚步声停了,隔着薄薄的窄门,范闲可以清晰的听见那人胸腔中传来呼啸地轰鸣。
几秒之后门刷的一下打开了,来人正是一家之主李云潜。他戴着一款深色墨镜,与父亲那一代军人不同,他梳着有些流气的小胡子,头发很短,眼神很阴戾。他在家里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