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946节(4/5)
趟,也在常理。
当然,七百余人的队伍中,超过四百人都是征召的民夫、劳役,这样的官民比例已然算高了。负责干苦力的劳役们,同样免不了四下打量,只不过,他们的目光,更多为山湖盆地间的那些牧场耕地所吸引。
如果只是荒草荒地也就罢了,但是,数年的开发下来,已然出现了一批相对成熟的农牧产区。沿着珠海湖畔,可以看见成片的麦田,长势极好,已至收割时节,看起来是个丰收的年景。
同时,还有大片的牧场,青草幽幽,草料肉眼可见的丰美,每隔一段路程,都能见到牧民牧养着牛羊牲畜的景象……
在这珠海之畔,农田与草场似乎得到了结合,这里是农耕与畜牧的交汇,明明是两种文明,却不显得冲突。当然,地盘够大,人口不多,耕田的与放牧的有足够空间,或许是维持这种和谐的主要原因。
打黑汗国的过程中,杀戮是很重的,造成当地人口锐减,因此,在当下的安西,基本上是没有土地矛盾的,严重的是民族与宗教矛盾。
民夫劳役的脑容量一般较小,没有余地多思考,他们看到那一派生机勃勃的农牧产区,有的也只是眼热。河西当然有不少耕地牧场,但其作业条件,比起这珠海盆地,悬殊可就大了,别的不说,就这片一望无际的碧湖,就是极其雄厚的水利基础。
杨福也算安西的“常客”了,对于这些景象,自然不像那些没见过世面的手下人那般惊异,表情始终保持着平静。
不过,心底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涟漪,余者不谈,至少郭城附近的变化,还是很大的,每一次来,都能发现极其明显的进步,这一路走来,他发现连水利沟渠都挖了不少。
杨福也不由想起了自家在安西圈的一片地,那是第二次赴安西时置办下来的,同样在珠海之畔,距离郭城以西三十余里,面积不大,也就两千来亩。
原本只是响应朝廷号召,从族里安排了一些人手前来经营,又捉了些当地土著用以劳作,因为隔得太远,此前并不是很看重,就连这两年的产出及账目都没有仔细关注过,距离太远,实在是不方便。
杨家可是甘州大族,与已故长武伯杨廷璋同出一脉,杨廷璋那可是郭威继子,虽然杨氏在“康氏逆案”中遭到重创(杨廷璋次子杨埙严重涉案),但那仍是郭柴集团中的核心力量。而甘州杨家,之所以能在甘州生根发芽,并发展壮大,也得益于早年杨廷璋在河西掌军时的庇护与扶持。
扯这么多,只是想说明,杨福家族这一脉,根在甘州,在大汉,过去在家族发展上,重心也主要在两个方向。一往上,二往东,上则指河西道,东则指朝廷。
但经过这前后三次西行的耳闻目睹,身临其境地见识了安西这边的发展变化,却也不禁真正动心了。这里的条件,的确是好,尤其是郭城为中心的临湖范围内,除远了点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缺点。
或许杨家,今后的发展,可以往西多加些关注了,杨福心中这么想到,此番可要好生查看一番杨家在郭城田土状况。
似他们这些宗族,分散投资,四处发展,也属常态。刘皇帝治理下的大汉,是一个扩张的时代,并且已经扩张了快三十年,哪怕当下朝廷已经开始调整政策,但也只是放缓脚步罢了。
毋庸置疑,大汉的对外扩张拓殖,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是形成了一股浪潮的,刘皇帝也着实带出了一批“扩张派”。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下,似杨家这样有志气、有关系的家族,是相对深入参与其中的,甘州杨氏家算是小宗,但以甘、肃为基,影响力已然上升到道司层面,甚至出了河西道。哪怕是此前不大受关注的高昌道,在成为远离战争的内地之后,也有甘州杨氏活动的踪迹。
杨福才三十六岁,即将升任甘州指挥使,这样的年纪与职位,可谓是前途无量,当然也是杨家的核心人物,掌握着不小的话语权,他若动了心思,总是能调动一部分资源,投向安西。
事实上,如杨福这般动心的人,如今并不在少数,尤其是西北的权贵家族。西征固然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在长期的战争中,借着西征,也增进了大汉官民对西域的了解,加深了大汉西北与高昌、安西的联系,这是铁与血凝结成的联系,紧密而深刻。
借着西征,诞生了一个利益集团,除了从朝廷那里获得好处,从小民身上汲取养分,西征本身也能带来丰厚的利益。黑汗曾经毕竟是一个小强,一个国
当然,七百余人的队伍中,超过四百人都是征召的民夫、劳役,这样的官民比例已然算高了。负责干苦力的劳役们,同样免不了四下打量,只不过,他们的目光,更多为山湖盆地间的那些牧场耕地所吸引。
如果只是荒草荒地也就罢了,但是,数年的开发下来,已然出现了一批相对成熟的农牧产区。沿着珠海湖畔,可以看见成片的麦田,长势极好,已至收割时节,看起来是个丰收的年景。
同时,还有大片的牧场,青草幽幽,草料肉眼可见的丰美,每隔一段路程,都能见到牧民牧养着牛羊牲畜的景象……
在这珠海之畔,农田与草场似乎得到了结合,这里是农耕与畜牧的交汇,明明是两种文明,却不显得冲突。当然,地盘够大,人口不多,耕田的与放牧的有足够空间,或许是维持这种和谐的主要原因。
打黑汗国的过程中,杀戮是很重的,造成当地人口锐减,因此,在当下的安西,基本上是没有土地矛盾的,严重的是民族与宗教矛盾。
民夫劳役的脑容量一般较小,没有余地多思考,他们看到那一派生机勃勃的农牧产区,有的也只是眼热。河西当然有不少耕地牧场,但其作业条件,比起这珠海盆地,悬殊可就大了,别的不说,就这片一望无际的碧湖,就是极其雄厚的水利基础。
杨福也算安西的“常客”了,对于这些景象,自然不像那些没见过世面的手下人那般惊异,表情始终保持着平静。
不过,心底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涟漪,余者不谈,至少郭城附近的变化,还是很大的,每一次来,都能发现极其明显的进步,这一路走来,他发现连水利沟渠都挖了不少。
杨福也不由想起了自家在安西圈的一片地,那是第二次赴安西时置办下来的,同样在珠海之畔,距离郭城以西三十余里,面积不大,也就两千来亩。
原本只是响应朝廷号召,从族里安排了一些人手前来经营,又捉了些当地土著用以劳作,因为隔得太远,此前并不是很看重,就连这两年的产出及账目都没有仔细关注过,距离太远,实在是不方便。
杨家可是甘州大族,与已故长武伯杨廷璋同出一脉,杨廷璋那可是郭威继子,虽然杨氏在“康氏逆案”中遭到重创(杨廷璋次子杨埙严重涉案),但那仍是郭柴集团中的核心力量。而甘州杨家,之所以能在甘州生根发芽,并发展壮大,也得益于早年杨廷璋在河西掌军时的庇护与扶持。
扯这么多,只是想说明,杨福家族这一脉,根在甘州,在大汉,过去在家族发展上,重心也主要在两个方向。一往上,二往东,上则指河西道,东则指朝廷。
但经过这前后三次西行的耳闻目睹,身临其境地见识了安西这边的发展变化,却也不禁真正动心了。这里的条件,的确是好,尤其是郭城为中心的临湖范围内,除远了点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缺点。
或许杨家,今后的发展,可以往西多加些关注了,杨福心中这么想到,此番可要好生查看一番杨家在郭城田土状况。
似他们这些宗族,分散投资,四处发展,也属常态。刘皇帝治理下的大汉,是一个扩张的时代,并且已经扩张了快三十年,哪怕当下朝廷已经开始调整政策,但也只是放缓脚步罢了。
毋庸置疑,大汉的对外扩张拓殖,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是形成了一股浪潮的,刘皇帝也着实带出了一批“扩张派”。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下,似杨家这样有志气、有关系的家族,是相对深入参与其中的,甘州杨氏家算是小宗,但以甘、肃为基,影响力已然上升到道司层面,甚至出了河西道。哪怕是此前不大受关注的高昌道,在成为远离战争的内地之后,也有甘州杨氏活动的踪迹。
杨福才三十六岁,即将升任甘州指挥使,这样的年纪与职位,可谓是前途无量,当然也是杨家的核心人物,掌握着不小的话语权,他若动了心思,总是能调动一部分资源,投向安西。
事实上,如杨福这般动心的人,如今并不在少数,尤其是西北的权贵家族。西征固然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在长期的战争中,借着西征,也增进了大汉官民对西域的了解,加深了大汉西北与高昌、安西的联系,这是铁与血凝结成的联系,紧密而深刻。
借着西征,诞生了一个利益集团,除了从朝廷那里获得好处,从小民身上汲取养分,西征本身也能带来丰厚的利益。黑汗曾经毕竟是一个小强,一个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