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526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谕说:“我也算在大学堂读过书,知道学生们的习惯,尤其仕学馆,他们平日对于学问没有什么兴趣,反正只要年限满了,就可以得到一张毕业文凭。

      “不少教员同样不用心,把讲课的讲义印出来分散给学生后,只在讲坛上读一遍,学生肯定觉得没趣味,所以有的瞌睡,有的看杂书。等下课时,便把讲义带回去堆在书架上。

      “到了学期、学年或毕业考试时,教员认真的科目,学生会拼命地连夜阅读讲义,只要把考试对付过去,永远不再去翻。

      “而要是教员通融一点的,学生就会要求教员告知要出的题目,至少表示一个出题范围;教员为避免学生怀恨以及顾全自身体面,往往把题目或范围告知学生。

      “于是学生们不用功的习惯,就获得保障。”

      这些话听着是不是感觉很眼熟?

      简直与一百年后的许多躺平大学生如出一辙!

      百年相承!

      但这可是北大哎!

      严复扶了扶眼镜:“真的是这样?”

      “我是学生,我能不知道?再说,我怎么会骗您!”李谕继续说,“这种现状在京师大学堂最严重,比旁边的天津北洋大学厉害得多!大家都称呼京师大学堂的学生为‘老爷’,因为有很多人确实有官身;而监督与教员则被私下戏称为中堂或大人。”

      严复讶道:“照你这么说,我竟然成了中堂?可学生在学校里,不就应该完成学业嘛?”

      李谕显然比严复更懂学生心理,接着解释说:“他们的目的,不只是在学业,更注重毕业以后的出路。所以呢,专门研究学术的教员,他们不见得欢迎;要是点名时认真一点,考试时严格一点,他们可能就会借个话头反对他,罢课也在所不惜。若是一位在朝廷有地位的人来兼课,他们又会欢迎得很,因为毕业后可以有个阔老师做靠山。”

      严复叹道:“都是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在求学上妨碍太大。但怎么过去这么久,科举之荼毒还未消散?”

      李谕摊摊手:“因为这些年京师大学堂一直没有真正以现代大学的形式进行改革。”

      严复握拳道:“既然袁大总统让我当了北京大学校长,我就要把学校改造成一流之学府!”

      李谕没有接话,因为他知道虽然严复很有决心,但不可能做到。他的任期实在太短,更没有做现代大学校长的管理能力。

      当然,这不能怪他。

      总之,想让北大脱胎换骨、完成蜕变,跻身世界一流,必须等几年后蔡元培做了校长后大刀阔斧地改革才行。

      第五百二十章 两院一堂

      严复的短暂任期里,对北大第一次进行了机构上的精简,裁撤掉了大量前清官僚式职务,比如提调之类。

      然后他又把不少科目进行合并,尤其是把传统的经学合并到文科中,统称国学科。

      在后人看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这项操作能够看作脱离封建时代学院体制、迈向现代大学的第一步。

      毕竟封建王朝时期,经学的地位绝对位于第一等。

      即便严复以及此后的两三任北大校长比不上蔡元培对北大的贡献那么大,他们也都未曾拖北大后腿,——没有带来跳跃式发展,至少也是稳步前进。

      经过严复的改革,整体上看目前的北大还是全国科目最多的大学,文、法、商、农、理、工一应俱全。

      他的目标是让北大成为全国大学之祖庭,持全国教育牛耳。

      但实话说,现在的北大撑不起这么多科目,维持各科运转所需的经费也很高。

      单单各科外国教师的薪水就是一个大头,按照合同,就算学校停课、学生运动,这些人的薪水也必须照常、及时发放。

      辛亥革命停的大半年课,外国教师的薪水可一分没少。

      李谕说:“我在校园里看了一圈,学生似乎没有以前多。”

      严复说:“改朝换代,国体巨变,少说有一半学生不再来上课。”

     &em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